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酒的做法,孙刚也会,自己曾经做过。

今年孙刚打算做一盆子米酒,先是将糯米蒸熟,然后放入盆内,放点甜酒曲,然后散点温水,不断地用手搅拌,直至酒曲均匀渗透。

然后放入陶瓷大盆内,盖上高粱竿的锅盖,放在灶台上,灶台一天三顿做饭,会有温度。一周内,酒香飘出来,即可食用。

倒在碗里发出略带酒气的清香,吃到嘴里酸甜可口。

在冬日的早晨或晚上,坐在火盆边,喝着滚烫的醪糟,浑身顿生暖意。

对于孙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享受。

整理好里里外外的卫生,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除了准备各项过年的用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过油”,在这几天中,要挑选一天,支起油锅,炸一些肉,鱼,豆腐,丸子等油炸食品。

过去生活水平低,一年吃不了多少油水,所以在过年时,要多吃些油炸食品,补补油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时什麽东西都能吃得到,可这“过油”的习俗还在继续。

今年是腊月二十九过大年,所以二十九的上午还有“半拉集”,也就是说还有一个上午的集市。

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逢集,凡是年货未备齐的人家,便早早地动身赶到集市,不管价格贵还是便宜,抢购好最后一批年货后,人们就急急忙忙回家了。

年货办齐了的话,就不用敢这个半拉集。所以,很多家庭上午,都在忙着贴春联。

大门口贴了对联,就表示开始过年了,有来要帐的,就不要进门了,等来年再说吧。

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车上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

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

今年春节,孙阳没有假期,只有阳历三月份才有探亲假,那个时候刚好能赶上孙刚结婚。

现在,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孙刚堂兄弟身上,因为大伯、小叔、爷爷,还有自己家的院子和各个房门,所以刚吃过早饭,大家便开始忙碌起来,把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打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

前几年,孙刚还分不清春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了规律。

还有就是,贴门芯的时候,那个“福”字,以前孙刚老是正着贴,现在才知道“福”要倒着贴。名曰:福倒了,福到了。

相传古代有一位大财主过六十大寿,请了一名秀才赐“福”字墨宝,准备贴在门上以添吉祥之气,秀才写好后,财主亲自拿去贴在门上,偏偏这个财主不识字,把“福”倒着贴在门上。

到了晚上贺寿的人陆续前来,看到这个“福”字贴倒了,就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大财主的耳甲,他气得肺都快炸了,连忙命人找来秀才要加以重责。

秀才明白缘由后,并没有急于申辩,而是仰首哈哈一笑:“恭喜!恭喜!老爷子,您的福到了啊!”

“臭小子,你把‘福’字写颠倒了,是何居心?亏你还笑得出口真可恶啊!”

“老爷子,您别生气。今天是您的六十大寿,这福字颠倒不就表示您的福气到了吗?”

财主听了秀才这番话,不仅怒气全消,还重重地赏给秀才数百两银子。

这位秀才借着“倒”和“到”的谐音巧妙地为自己和财主解围,在众人面前维护了财主的面子。

从此,倒贴“福”字的风俗便流传下来了,家家户户总在春节或其他喜庆节日里,于门上倒贴一个“福”字。

200。正月走亲戚

200。正月走亲戚

忙完这些,三叔四叔两家都陆陆续续的从县城回来了,大家帮忙一起动手。在院子里摆好桌子,摆上一条刀头(一刀煮的半熟的猪肉。),几个馒头,一碗米饭,在插上一炷香。让去世先人先吃年饭。

中午随便吃了一点,孙妈和婶子们从下午便开始了忙碌起年夜饭了。隆冬时节的村子是静谧的,偶尔有轻风拂过屋后竹林的沙沙声,耳朵里装着这样的和谐,心里塞满了感动。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炊烟气息,乡亲们也在为年夜饭快乐的忙碌。

匆匆路过屋前的村人相互问个好,嘴角带着笑意。

孙刚早上把家里的大水缸偷偷注满空间水,因为在这里的风俗正月初一是不能挑水的。

春节,是瞌家团圆的日子,是欢乐祥和的日子,是白发娘亲盼望儿孙归家的日子,是飘泊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日子,是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歇息的日子,是为来年奋斗的人整装待发的日子。

年夜饭前,孙刚点燃了万字头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一会儿整个村子里都响起了这种声音,此起彼伏,你响罢来他登台。

然后全家入席,爷爷奶奶是当之无愧的上席,别看两位老人家一个八十,一个八十一,现在经过孙刚空间水的调养,身子骨还很硬朗。孙刚每隔两天就会在奶奶家厨房的水缸里注满空间水,反正她家吃水一直是孙刚挑的。

爷爷奶奶撅着嘴,慢条斯理的泯酒,吃炖得烂熟的土鸡。

叔叔们一边喝着好酒,一边谈论着大事。

女人们边吃饭边唠叨着家长里短。

几个孩子依旧上蹿下跳,却不担心打翻了碗会挨骂。

大黑小黑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啃着大家扔下的肉骨头。

窗外,天色已黑,远处不时传来“砰砰”的爆炸声,伴随着或红或绿的彩光,那是村里的人家在燃放焰火。

四世同堂,幸福吉祥。难道不是吗?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坐在一起吃团年饭,这才有年味儿。

年夜饭后,孙刚在院子里放了几筒烟花,腾空的焰火在高空绽放,如怒放的花朵,如盛开的菊花,如灿烂的流星,美仑美奂,分外妖娆。

喜庆的火光映亮了半面山坡,孙刚在心中默默祈祷,祝福来年的日子,一如既往的幸福和快乐!

烟花之后进入一年一度的春晚环节,这个年年看年年骂,年年骂还年年看的节目,离了它,还真不知道大年夜里该干什么。

孩子们也挤到电视机前,但他们并不真的爱看这般喧嚣的节目,孩子是冲着电视机前的果盘来的,那里摆满了糖果瓜仁。

婶子们和嫂子们就开始包饺子,这是昨天孙刚花了几个小时剁出来的馅子,有的压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分工很是明确。

由于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包一个硬币饺子,谁能吃到,就说明他有福气。

有的人肯定会问,硬币的饺子肯定与一般的饺子的外形不一样,是的,如果仔细看是不一样的。

但是,饺子一锅煮那么多,一涨开样子都差不多,所以如果想挑着硬币饺子吃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客厅里,大家围着电视看着春晚,孙爸几兄弟到旁边的屋里打起了扑克,他们五兄弟也只有在过年期间才会打牌,经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人输赢还是在自己家里。”

夜渐渐深了,外面时不时的还有烟花闪耀,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早早的回家休息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最重要的日子当属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是一个让人最高兴、最快乐、最幸福的好日子,这一天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笑!

这一天人人讲吉利话,看到的也是一张张的笑脸。

过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舜继天子位,带领着大臣们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农历新年也由此而来。

春节即是大年初一,从零点开始算起。这个时间鞭炮齐鸣——出天荒,节日的欢乐笼罩了千家万户。

天一放亮,妇女们便笑呵呵地忙着煮饺子。煮时,有的地方要鸣放鞭炮,有的地方用芝麻秸烧火,意味着新的一年响响亮亮,节节增高。还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

饺子还要多煮,意在年年有余。饺子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上几碗,意在人丁兴旺。

老年人常说,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千万不能睡懒觉,如果谁家睡了懒觉,错过了,将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过不前。

缘于这样的说法,虽然三十晚上守了整夜的人,但人们都没有一点睡意。

天还麻麻亮,孙刚便招呼几兄弟赶快起床,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给老祖宗上坟。孙刚几兄弟,带上瓜果酒肉,纸钱鞭炮,来到祖先的坟前祭拜。

大点儿的恭敬叩拜,年幼的马虎的点头,一行人说说笑笑,炮声震天,向先逝的老人报告家中安好。孙刚的大侄子对响声震天的炮仗既爱又怕,总是匆匆拜完便拉着他小姑姑—孙小雨的手躲去安全地带,却不肯离开。

回到家中,天也大亮了。孙爸在清扫院子里的鞭炮碎屑,孙妈也烧开了水,就等他们上坟回来后就下饺子。

吃过饺子,孙刚的任务就是先给村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舅舅拜年,然后去村里挨家挨户坐一会儿。

过年拜年走亲戚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老习俗,走亲戚不仅使年的气氛更加浓重,同时也使人们的亲情更加深厚。

拜年是农村人很看重的一件事,早先拜年,是要下跪的,跪天地,跪祖宗,跪父母,跪长者。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面包含了无尽的酸甜苦辣,在长者面前的这一跪,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现在这一跪拜礼日趋淡化成一种走访的礼节,即使在农村,也很少有磕头拜年的了。

说是拜年走亲戚,其实就是亲戚家拎着礼品上门,坐一会儿,也不会留下来吃饭。村里的其他邻居就空着手坐一会儿,意思一下。

儿时拜年的时候,会背着空书包去,用来装亲戚邻居给的水果和糖果。

比较亲一点的还给压岁钱,孙刚按照妈妈的吩咐死活不要,他们就硬装在衣服口袋里,当时孙刚当然心里偷着乐。

等到中午回家,再一五一十向妈妈汇报拜年结果,内容无非是哪几家的年已经拜到了,还有哪几家因为人不在没拜到,收了多少压岁钱,都是谁家给的,以便妈妈再找个机会,给人家的孩子还礼。

从初一开始,一家一家地互相走,走完了近亲走表亲,表叔表姑表舅表姨,舅姥爷姨奶奶,爱走亲戚的四辈五辈旁枝瓜蔓的亲戚都走,半个正月都不闲不着。

走亲戚积极性最高的还是孩子,年纪小的要跟着大人去,年纪大点的,就要担当起独自走亲戚的重任,代表父母给长者拜年。走亲戚先要学规矩。

走姑家姨家姥姥家等至亲,无论怎么样都没人笑话,而关系远一点的就不行了,一旦失了礼,就会留下笑柄。

过年走亲戚是不能空着手的,这是礼节。现在大都带烟酒水果或牛奶饮料之类,看长辈还要带点营养品。

亲戚多的,一天要串好几家,最后在一家吃饭。有道是穷怕亲戚富怕贼,穷人家自己吃饭都困难,招待亲戚就更难了,但谁也不愿背上个穷名,所以亲戚来了都是诚心挽留。

孙刚出去拜年,孙爸孙妈在家里,摆上茶果瓜子以及香烟,烧好炭火,这是给来拜年的人预备的,自已家要出去拜年,家里也会来人拜年,不能冷落了客人。

太阳刚升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大规模的拜年开始了,整个村子里都是来来往往的拜年队伍,比赶集还热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