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08远东狂人-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先生说道:“现在的时局对我们革命势力很不利啊,列强看好袁世凯,不支持咱们革命派,截留关余,还派兵舰在福建、浙江沿海游弋,福建革命军攻打广东的行动也失败了,我地欧洲之行也是一无所获,我们是没枪也没钱,外交上也未能获得列强的承认,本来,唯一地希望放在共和军方面,但是他们又不合作,湖南的共进会虽然赞同我们地主张,但无奈实力弱小,且有立宪派掣肘,而且一向仰仗共和军鼻息,所以共进会也挥不了作用,这样看来,袁世凯做共和中华的大总统似乎已成定局,我们无法用武力改变这种局面,那么,钝初地方法就成了目前唯一可以制约袁世凯的手段。
    如果钝初的办法可以制约总统,未尝不是良策,但若袁世凯不肯服从国会,那么也可以用事实唤醒那些幼稚的革命,让他们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真正的站到我。
    同盟会虽是我一手建立,诸位同志也都以会员身份为荣,但事已至此,不解散也得解散,咱们南方革命势力之所以是一盘散沙,就是因为彼此域太重,若能组建一个大党,虽不免仍有,但在大的方面来讲,却是可以一条心的,这一点我同意钝初的意见。另外,我认为除了组建一个大党占有国会多数席位之外,还应该将都迁到福州。福建现在由革命党控制,距离南洋很近,又是乡,方便取得国外援助,北方是袁世凯的势力范围,只有把他圈在南方,国会才有把握制约他,迁都福州,应该是我们拥戴袁世凯做总统的一个前提,也是我们支持总统制的条件。”
    “迁都福州?”陈其美微微一怔。“可是共和军地赵北建议迁都武汉,而且他明确反对将都设在沿海地区。”
    “哦?”孙先生有些惊讶。
    “赵总司令的意思是,北京距离海岸太近,容易遭到海陆夹击,又无险要可恃,我事羸弱,武备不强,万一再出现类似甲午、庚子年间的战事,绝无把握坚守,沿海地区也是同样理由不宜建都,反观武汉,雄踞华中,有战略纵深,利于防守,而且紧邻长江,又是京汉铁路枢纽,交通方便,又有工业基础,是目前建都的最好选择。”刘~一解释道。
    “可是我们在湖北没有什么基础啊,去了哪里会不会受制于人?”
    “而且他好象还少说了一条:武汉是共和军地地盘,是他‘湖北王’赵振华地天下。”
    几个同盟会干部不阴不阳的哼了几声,算是否决了迁都武汉的建议。
    “这么说来,迁都武汉似乎不可行。”陈其美说道。“还是先生的意见好,就定都福州。”
    “福建由同盟会主政,定都福州的话,会不会太过张扬?如果北洋军退出江宁,那里倒是个建都地好地方,六朝古都,王气象,再改名为南京,似乎比福州更适宜建都。”
    “南京建都?北洋军不会那么傻吧?两江可是富庶之地,北洋军打江苏不是讨伐长庚那么简单的。可惜我们地主要力量都在福建、广东一带,不然的话,占了江苏、上海,这财政就不会那么窘迫了。”
    众人又是议论纷纷,各舒己见。
    “但是,这只是我们一相情愿,迁都暂且不说,关于组建一个大党的建议未必可行,我们同盟会肯解散,光复会肯不肯解散?其它的革命派肯不肯解散?我听说湖北的共和军现在也在组党,前两天黎元洪还拍来电报,请教同盟会的组织结构。”谢持站了起来,结束了这场毫无意义地讨论。
    “我们共进会一向主张革命不分彼此,组建新党,我赞成,迁都我也赞成。不管怎么说,只要赞同共和,赞同议会,就是同志。”刘~一举起手说道,他既是同盟会干部,也是共进会起人之一,虽然湖南已成了共进会的天下,但刘~一并未赶去湖南与孙武等人并肩作战,而是选择留在东南,继续充当联络员地角色。
    “光复会那边,我去试试,陶、章二人虽与先生不睦,但与我的私交还算不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不会无动于衷。”
    宋教仁顿了顿,又说道:“赵振华拥戴袁世凯地举动让光复会有些尴尬,而且,因为任命赵振华做湖广大都督的事情与湖南共进会关系紧张,为此,光复会内部已是起了纷争,人心涣散,现在地光复会已不是那个动安庆义时的光复会了。”
    其实他最后那几句话不仅仅是在说光复会,也是在说同盟会,革命军兴后,局势混乱,同盟会内部早已存在的裂痕进一步扩大,一些人公开拉帮结派,要另立门户,另组新党,对此,同盟会高层有些束手无策,所以,他的这个“毁旧立新”的建议本质上也是试图维系这个松散的联盟。
    孙先生站了起来,整了整那套灰色洋装,接过陈其美递过去的法式硬盔,说道:“钝初,这件事你用心去做,若是陶、章二人不肯解散光复会,你也不要灰心,革命本就是艰辛的事业,百折不挠才是正道。你做事就是太过书生气了,理想主义,需知,有的时候革命也是需要一些匪气的,你看共和军的那个赵北,行事处处透出一股匪气,可你也得承认,正是这种匪气才使革命走到这一步。”
    宋教仁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就在他琢磨着这几句话时,孙先生已戴好硬盔,与陈其美等人离开会议室,走下邮船。
    在舷梯上,孙先生向欢迎他的国民挥手致意,几个记挤在舷梯边,一个记问道:“孙先生,此次回国,你带了多少英镑、法郎?带了多少枪炮?”
    孙先生微微一笑,说道:“鄙人回国,未带回一便士,亦未带回一粒子弹。所带回的,不过是革命精神而已。”
    这几句话很快传遍码头,有的人为那革命精神而激动而欢呼,但更多的人却摇头叹息,心中都不免想到同样一个问题:难道,真要让袁世凯上位不成?
第138章 赳赳武夫
    管南方革命势力愿意不愿意,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熟,全国各个省份,到目前为止,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已经完全掌握在革命派手里,东三省、直隶、山东、安徽、江苏被北洋势力一口吞下,河南、江西属于四战之地,保皇势力、立宪派、革命派在这两省展开拉锯,实已无暇它顾,至于四川、广东、山西、新疆等省,则在封疆大吏的主持下继续维持着“中立”,现在仍对革命或立宪持强烈敌视态度的就只剩下陕甘总督升允和云贵总督锡良,而升允自从第二军溃散之后,手中已无可用之兵,自保尚且不足,又怎能调兵救援清廷?锡良也是嘴上叫得厉害,但真要让他把兵派到北方勤王,得先问问湖南的共进会和湖北的共和军答应不答应。
    在这种局面下,清廷只剩下让国一条路可走,这是明摆着的,之所以一直拖到现在,不过是为了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多争取些优待条件。
    虽然袁世凯早已是旗人嘴里的“篡臣”,但在为清室争取优待条件上却是格外卖力,似乎是想靠着这个举动挽回一些人心,所以,在清室优待条件上南北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原因很简单,因为赵北太“吝啬”。
    清室提出的优待条件一共是十六条,被袁世凯削减了一半,成了八条:一,清帝逊位之后,尊号不变,仍称“大清帝国皇帝”,新政府以外国皇室之礼待之;二,逊帝每年宫廷用度为四百万两库平银,由新政府拨给;三,清帝逊位之后,仍居紫禁城;四,清室逊位之后,其宗庙陵寝继续奉祀,并由新政府酌设卫兵,予以保护;五,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尚未奉梓大安,陵寝亦未完工,新政府成立之后,应将陵寝修完,所需经费由新政府拨给;六,逊清皇室之私产,由新政府给予特别保护,各地皇庄、皇田亦不得没收;七,原宫中役使人员一律保留,但今后不得再招募阉人;八,原北洋第一镇改编而成的禁卫军缩编为一协,四千人,作为皇家卫队继续保护紫禁城,只配轻武器,不配大炮,所需军饷弹药,由新政府拨给。
    这八条优待条件被人称为“袁八”,对于旗人贵冑来说,这个优待条件已是十分“苛刻”,所以一经提出,便骂声一片,但这些旗人贵胄没想到的是,共和军总司令赵北提出的优待条件比“袁八条”更苛刻。
    赵北提出的优待条件只有两条:第一,清室逊位之后,每年由共和政府拨给岁俸五十万圆,用银圆支付,而且最多支付五年,五年之后停止拨给,由清室自谋生计,清室退位让国之后,必须搬出紫禁城,废帝居住京城,由共和政府派兵保护,没有国会同意,不得离开居住地;第二,清室皇陵由共和政府派兵保护,但不再作为皇家禁地,而是开辟为公园,向游人开放,并收取门票,门票收入一半上缴共和政府,另一半作为特别津贴,交与清室,支付五年后也收归共和政府支配。
    这两条被人称为“赵二条”,条件之苛刻,态度之强硬,就连从中幹旋的洋人公使也为之咋舌,尤其是关于废帝居住地地规定,简直跟看管囚犯一般。而且赵北明确表态,对于逊清皇室,任何政治上的特殊对待都是不能容忍的,不仅禁卫军要全部解散,而且紫禁城也必须腾出来,改建为博物院,为国民服务,至于尚未下葬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鉴于共和已成,中国已无帝王,因此,不宜再以帝王葬仪下葬,共和政府可以考虑在东陵划出两块空地作为墓地,至于下葬所需费用,则由清室自行解决,共和政府不予干涉。
    “赵二条”一提出,不仅清廷大为震惊,就连袁世凯也颇感惊讶,特意派遣亲信手持亲笔信赶去武汉面见赵北,要求通融,但为赵北婉辞拒绝,倒是那些一直闷闷不乐的南方和谈代表被这个条件振作了精神,有共和军在后面撑腰,他们在清室优待条件上的立场就立刻强硬起来,无论袁世凯和列强方面如何施压,就是不肯轻易松口,并公然提出,若要南方代表答应“袁八条”,就必须将都迁到福州或杭州,否则,不惟“袁八条”不会通过,就是“赵二条”也有商榷之必要。
    满清遗老和北洋中人忿忿不平,扬言要提兵南下,饮马长江,但共和军立刻行动起来,沿着京汉线向北又推进了一段距离,在共和军的支援下,河南奋进会武装一鼓作气,拿下豫西重镇洛阳,饮马黄河,眺望潼关,北可渡河窥伺山西,西可入关进攻陕西,盘踞河南的少量北洋军无法正面对抗,只能龟缩在开封,一封又一封求援电报拍到天津,让袁世凯夜不能寐。
    在共和军的策应下,陕西哥老会在陕南动起义,与川北起义军并肩作战,一举光复陕南重镇汉中,至此,湖北、陕西、四川地革命力量已连成一片,革命的红旗让人眼花缭乱,四川、陕西的满清顽固势力惊惶失措,一时风声鹤唳,颇有树倒猢狲散的架势。
    就在南方革命势力摩拳擦掌。准备配合共和军大举北伐地时候。共和军总司令赵北却又出通电。宣布共和军停止前进。等待清廷地答复。
    这个真正意义上地最后通牒不仅吓坏了清廷。也同样使袁世凯心惊肉跳。北洋军现在虽已扩充至十余万人。但都是新兵。毫无作战经验。再加上军火船尚未归国。连武器都配不齐。还要看着北方。防着日本、俄国。又有什么信心与南方势力决一死战?
    事到如
    世凯再也顾不上做什么“忠臣”了。两镇北洋军往。摆下一副进攻地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