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08远东狂人-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到如
    世凯再也顾不上做什么“忠臣”了。两镇北洋军往。摆下一副进攻地架势。骑兵在京城以北来回巡弋。堵住清室逃往草原之路。又派使跟着英国公使朱尔典跑到紫禁城。连吓带骗。硬是逼着泪人似地隆裕太后在清室退位诏书上叩下了国玺。随即布上谕。命令各省封疆大吏响应共和国体。
    公元1909年2月19日。清廷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在各国公使和南方代表地监督下。隆裕太后和三岁地小皇帝仪由内务府大臣和近侍陪同。最后一次在太和殿接受了众臣跪拜。随后乘上四人抬地小轿。在太监们地簇拥下由西华门离开大内。前往醇王府暂居。离开宫门时。他们携带地大量骡车和行李全部被共和军地军代表扣留。再三交涉无效之后。前清废帝和太后等人只好孑然一身地离开了这座曾经属于他们地皇宫。随后。一个由各方代表、文化界人士、琉璃厂古董商组成地文物保护委员会进驻紫禁城。立即开始了文物清点工作。
    这些场面。都被共和军派来地一支摄影队记录在了电影胶卷上。使得后人得以目睹这一帝制终结地伟大历史时刻。而共和军地那面铁血共和旗也几乎一直飘扬在镜头中。让人印象深刻。当后世地中国人在记录片上目睹这一伟大时刻地时候。都对总司令地高瞻远瞩赞叹不已。自从秦始皇以来。骑在全体国人头上地帝制覆灭了。帝王时代终于谢幕。所有人都可以亲眼目睹那一伟大时刻。
    清朝灭亡了,共和临时政府随即宣告成立,在光复各省代表地拥戴下,袁世凯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共和军总司令赵北第一个出贺电,投桃报李,袁大总统正式布委任状,任命赵北为“川鄂湘黔藏六省盐政督办”,全权管理西南六省盐政,并正式委任其为湖北都督,统管湖北一切军民政务。
    随后,光复各省也纷纷出贺电,各国公使、领事也以个人名义来贺电,但尚无任何一个国家正式对这个新生地共和中华进行外交承认。
    当然,作为一个统治这个国家二百余年的没落王朝,它的贵族集团必然不甘心失去权力,王朝不单单是由皇帝统治,同时也由这个贵族集团协助统治,皇帝甘心退位让国,并不代表其他人愿意,就在满清废帝被逐出皇宫地当天深夜,一场兵变理所当然的爆了。
    奉命驻扎南苑等待解除武装并就地解散的满清禁卫军借口遣散费被北洋集团吞没,于清室被逐当天深夜动兵变,拥戴良弼为总统官,小恭王伟、肃王善耆为左右翼长,随即于南苑誓师,进攻京城,试图将清室废帝救出,但这支叛军在途中遭遇北洋军精锐部队伏击,一战即溃,旗兵们还没有望见京城的城门就已星散,良弼、伟、善耆等人化装潜逃,在日本驻华公使馆地协助下携带家眷逃往天津租界,随后由租界乘日本商船离开天津,前往朝鲜。
    南苑兵变只是满清顽固势力的一次小反扑,不愿意失去权力的不仅仅只有京城里的王爷、宗室,地方的封疆大吏也不甘心将权力拱手让出。
    就在清室退位让国诏书布的次日,陕甘总督升允、云贵总督锡良、山西巡抚宝、新疆巡抚联魁联名出通电,宣布不承认袁世凯地地位,同时组建“保皇勤王军”,正式向共和政府宣战,稍后,四川总督赵尔巽也宣布参加勤王军。
    与此同时,日本、俄国增兵数万,沿着中东铁路摆开,并扬言占领重要城市,以保护两国商人的“合法权益”,只是由于美国、英国地极力反对,才没有付诸行动。
    一时之间山河变色,狼烟四起,面对危局,北洋派、革命派、立宪派捐弃前嫌、党同伐异,在天津组建“讨伐司令部”,编组三支讨伐大军,统称“建”,北路建为第一军,由北洋大将段~为总司令,负责进攻山西,南路建为第三军,由同盟会干部黄兴为总司令、光复会干部熊成基为副总司令,负责进攻云南,西路建为第二军,由共和军总司令赵北指挥,合河南奋进会、湖南共进会部队,三路齐出,分别从湖北、陕西、贵州进攻四川。
    与此同时,从日本归国的留学生纷纷潜回家乡,策动会党武装和新军部队,响应建地军事行动,唐继尧、尹昌衡、孙传芳、刘存厚、赵恒惕,顾品珍……这些青年抱着不同的目地和主张,投身于这个时代,投身于不同的革命阵营,将这场战争演绎得更加精彩。
    1909年2月26日,在得到从草原过来的蒙古马队增援后,宝指挥山西清军由娘子关出击,扑向直隶重镇正定,中途与西进的北洋军遭遇,随即被击溃,清军退回山西,此战史称“正定之战”。
    此战为标志,“建国战争”正式爆。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造警钟鸣……”嘹亮的军歌声中,铁流滚滚,军旗猎猎。
    或许,一个民族的新生、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战火的洗礼?
    或许,和平的盾牌需要战争铁锤的锻造?
    无论人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个时代本就是一个赳赳武夫的时代!
    (第一卷《时代先锋》终了,从下一章开始进入第二卷《武夫当国》。希望诸位书友继续支持本书,谢谢。另,顺便拉几张月票。)
第139章 归来
    从本章开始,正式进入第二卷《武夫当国》。感谢持。
    铿锵的军乐声中,一艘蒸汽客船缓缓的靠上了码头,船尾飘扬着一面崭新的五色旗,这是共和中华临时政府制宪委员会确定的国旗,五色象征着五族共和。
    现在共和临时政府已经成立,列强虽然尚未对这个共和政府予以正式的外交承认,但各国在华租界已解除了“中立”状态,到汉口的华洋商船渐渐的增多了,中断已久的中外贸易逐渐升温。
    锅炉中残存的那点蒸汽被释放出来,一声长长的汽笛之后,这艘蒸汽客船抛下了船锚,那艘将它推到码头的小拖轮“吭哧吭哧”的退了下去,客船上的水手将手里的缆绳用力扔了出去,被栈桥上的工友接住,牢牢的拴在了码头上。
    船上伸出一个两人宽的跳板,搭在了栈桥上,护拦打开了,早已迫不及待聚集在出口的乘客纷纷拥上跳板,好奇的四下打量,听着那铿锵的军乐声,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船上载着什么大人物,竟会在码头上摆下这么大的阵势。
    军乐队身穿灰色军装,头戴船形软帽,这种军帽在中国极为罕见,一看就知道,他们都是中华革命共和军的士兵,而立在他们身后的那面铁血军旗,更是印证了他们的身份。两个身穿军官服的军官站在军乐队旁,手举望远镜,在那近在咫尺的船帮上瞄来瞄去。
    一个头戴礼帽、身穿洋装的青年人走上跳板,看见码头上的阵势,也是微微一怔,但脚步没停,继续向码头走去,并好整以暇地整了整洋装,手里提着的那个手提包塞得鼓鼓囊囊,似乎是装满了东西。
    不等这个年轻人走下跳板,那两个原本站在军乐队旁的军官就走了上来,站在跳板两边,伸出手去,与那青年握手寒暄。
    “百里,可算把你等回来了。”一个军官笑着说道,抬起手指了指站在跳板另一边的军官,说道:“这位就是共和军总司令赵振华。”
    “总司令好。”
    戴礼帽地青年伸出手与总司令握了握手。随后做着自我介绍:“鄙人蒋方震。字百里。号宁。浙江海宁人氏。曾在日本士官学校深造。学得是步科。”
    “幸会。幸会。前些日子听说你在德国考察军事。我还以为你暂时不会回国呢。没想到这么快就回来了。前几天蔡松坡到武汉。说你拍电报回来。要回国参加革命。我可是兴奋得很。接风宴早就订下了。就等你下船。咱们就可以打个牙祭了。”赵北笑得合不拢嘴。蒋百里啊。“中国近代军界三杰”之一。能不开心吗?
    “松坡。我不是叮嘱过么。我回国地事要保密。”蒋方震对另一个军官抱怨道。
    “呵呵。这可不怨我。总司令见了我地面。就直接问你在哪里。我能不说么?对了。农怎么没跟你在一起?我这个湖南老乡别又是中途改主意了吧?”军官笑咪咪地说道。这军官名叫蔡锷。字松坡。湖南宝庆人氏。至于他说地那个“农”则是张孝准。两人是湖南小老乡。而且。他们与蒋方震一样都是日本士官学校地同期同学。因为成绩十分优秀。被誉为“中事三杰”。
    蒋方震、蔡锷、张孝准都是清廷第三批留日士官生。毕业于1904年。回国之后。三人均受到“重用”。蔡锷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充任军职。蒋方震做了东三省督练公所参议。主持编练新军。张孝准则在东三省总督徐昌幕中效力。不过由于旧军将领对新军地排斥。再加上年纪太轻。使得蒋、张二人最终无法在军中立足。在旧军将领张作霖、吴俊升等人地威逼下。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只好出资送两人出国“考察”。蒋、张二人已在德国呆了两年时间。如果不是国内爆革命地话。两人恐怕也会这么快就回国。
    至于蔡锷。处境并不比蒋、张二人好多少。虽然没有被逼出国。但到底还是没有掌握军权。而是被旧军将领排挤到了广西。做了陆军小学总办。教书去了。
    “戌申革命”一起,广西会党在同盟会的策动下准备动起义,蔡虽未加入同盟会,但当年他曾在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举办的长沙时务学堂上过学,而且在日本时也接触过革命思想,因此在内心是向往革命的,本打算策动新军响应起义,与会党武装合作,光复广西,但不料,广西巡抚张鸣歧解除了广西新军的武装,随后又响应两广总督张人骏,宣布广西“中立”,并改组团防局,扩充团练武装,加紧镇压各会党,所以,这广西地会党起义就没动起来。
    蔡锷见广西局势不利革命,于是不辞而别,带着几个陆军小学的学生跑到了上海,投靠他的恩师梁启超去了,并由梁启超介绍,认识了光复会会长陶成章,被委任为“中华光复军参谋长”,派到蕲州辅佐熊成基整顿部队
    等蔡锷正式走马上任,“建国战争”就爆了,在接到了委任他为“建南路参谋长”的命令,到蕲州视察了熊成基的部队,然后又马不停蹄赶到武汉,拜会了共和军总司令赵北,并参观了汉阳兵工厂和钢铁厂。
    作为穿越,赵北很清楚蔡锷是什么人,也知道他的才干,很想将他拉拢过来,帮助共和军组建一座新式军校和一座参谋学院,不过蔡锷并未一口答应,而是说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才给他回话,对此,赵北也无可奈何,只好随他了,反正还有一个蒋方震、一个张孝准,“中事三杰”中随便拉来一个,那都是无价之宝,因为他们都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不是国内那些武备学堂培养的半调子可以比地。
    当从蔡锷那里得知蒋方震和张孝准要回国之后,赵北就翘以待了许多天了,为此,他甚至将进攻四川地战役起时间一再推迟,这让袁世凯暴跳如雷,但却又无可奈何。
    为了向蒋、张二人表示自己的诚意,赵北特意拉来军乐队,并亲自带着卫队到码头迎接,张孝准也还罢了,可蒋方震却是无论如何也要挖过来的人才,那可是中国近代的“兵学泰斗”,他写地《国防论》明确提出了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只能是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才是当时地中国对抗日本地正确战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