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德县知县李朱绶刚退了堂,正受着自家罗师爷的勉励,可效果似乎不怎么明显。
    “别说往上走了,今年广东府县这一劫,还不知道能不能避得过去呢,只希望那杨冲斗,别到处乱攀咬人。唉,今年这收成,看来是亏大发了。”
    一个清瘦的老头稳稳坐在书案边的太师椅上,举着一锅烟,呼噜噜抽着,书迷们还喜欢看:。这就是罗师爷,掌管着李朱绶的钱粮刑名,每年拿李朱绶的六百两银子。听到东主意有所指地在叫穷,嘴角边的胡子微微掀了一下。
    “东翁,去年借恩蠲备下的余银,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
    李朱绶唉声叹气,有心想扣点罗师爷的年脩,却被软绵绵一句话顶回来,也不敢再在“收成”这个话题上深下去。
    “近日朝廷风紧,东翁还可压压白总兵。”
    罗师爷职业道德不错,依旧尽心提醒着东主。
    “白蛮子那家伙……”
    李朱绶正一脸愤慨,有门房进来了,举着一张名刺。
    “老爷,有凤田村人李四投名求见。”
    李朱绶双眉高竖,啪地拍了桌子。
    “没功名?没官身?草民一个,居然也敢举名刺,是他吃撑了还是你喝晕了!?叉出……等等!这个……姑且一见。”
    那张名刺背面写着两个大字:“消灾”,这可触到了李朱绶的神经,毕竟是官老爷,调门就像是在玩漂移,连点烟尘都不带。
    “凤田村人李四,拜见父台李大人……”
    李肆进到县衙后堂,面对李朱绶,咬紧了牙关,弯下膝盖,就准备叩拜这位父母官。没办法,他没功名,不跪这一下,那可就万事皆休,就跟必须给门房塞上几分银子一样。
    “免礼免礼,李四?果然气宇不凡。”
    李朱绶一脸笑意地抬手虚扶,李肆的膝盖只在地上点了一下,就顺水推舟的直了起来,心想你不要这一拜,后面可就再没了,其他书友正常看:。
    他这么一顺水,李朱绶的眉毛就像撞上了礁石的小船,径直拧了起来,还真没见过这么顺竿子往上爬的家伙,怎么就把自己的客气当真了呢?
    可县官老爷终究是有涵养的,瞬间遮掩了不快,换上一副春风盎然的面孔,开始跟李肆谈论起乡村的风土人情,丝毫不提李肆的来意,让李肆充分领教了官老爷们做事交际的派头。
    扯了老半天,话题才进展到庄稼收成,一直唯唯诺诺顺着李朱绶的李肆终于不耐烦了,找着了李朱绶喘气的岔子,沉声开口。
    “李大人,草民今日所来,是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何事呀,至于如此惊惶……”
    李朱绶拖着长长尾音应着,心道果然是个乡间草民,一点也不知礼,咱们的前戏还没作完呢。不过他也松了口气,这前戏没人配合,还真是挺累人的。
    李肆将一张纸掏了出来,双手展开,清清楚楚地展示在李朱绶面前。
    “这张纸上的事情,想必大人应该看得明白。”
    李朱绶差点想一口唾沫吐李肆脸上,这不是纳粮单子吗?我还能不明白?神神秘秘的,搞什么名堂!?
    原本还以为这个李四是为着他眼前正头痛的大事而来,现在见这单子,李朱绶预料落空,一肚子无名火猛烧起来,就想着好好训斥李肆一番,然后命人将这个粗鄙草民叉走,目光忽然被那张“执照”上的日期给拉了过去。
    “康熙……五十年……”
    觉得有些不对劲,李朱绶在嘴里低低念着,越念脸色越白,最后哎呀一声,整个人几乎瘫在了椅子上。
第十五章 康熙五十年,可是很重要的一年
    第十五章康熙五十年,可是很重要的一年(本章免费)
    康熙五十年!
    “李大人应该还记得吧,康熙五十年上谕,自五十年到五十二年,所有应征地亩、人丁银,连带历年积欠,全国各省,分三年轮免……”
    李肆的话音飘飘摇摇地响着,李朱绶的眼前金星乱冒,他下意识地在心里默念:“直隶、奉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所属除漕项钱粮外,康熙五十年应征地亩银、人丁银并历年旧欠俱着免征……”
    这就是李肆提到的“大事”,康熙五十年,“圣祖仁皇帝”免了全国钱粮并带积欠,原本康熙想的是在即位五十年这个吉利年头一次搞定,可这显然不现实,只好将全国诸省分作三份,三年轮着免除,而广东就在第一轮里,书迷们还喜欢看:。这事可是满遗们翻来覆去念叨的仁政,李肆记得再清楚不过。
    之前赖一品不仅收了康熙五十年的皇粮,还给出了正式的纳户执照,这可是明目张胆地隐瞒恩免,而接着赖一品来找关凤生催要原本已经被免除的积欠,更是欺君昧上。
    就靠着这张盖有知县大印的纳粮单子,李肆确信自己能整死赖一品,那家伙不知道犯了什么傻,在免了皇粮的那一年,还发出征收皇粮的正式凭据,根本就是将自己的菊花掰开,邀请别人来捅。
    李肆还推断不出赖一品开这单子的心理,但粗略想来,多半也是欺负他们这些草民没有见识,有恃无恐。
    可赖一品怎么也想不到,获得了新生的“李四”,是个前知三千年,后知三百年,论见识当世无人能及的怪物……
    李肆在问李朱绶记不记得,李朱绶心中大喊,他怎么能不记得!?
    去年就是借着这场轮免,他跟乡绅胥吏们瓜分了一万多两正税银子,虽然钱不多,可这是凭空掉下来的馅饼,还让他跟乡绅胥吏们的关系很是推进了一步,换在寻常,两倍于这个数目的银子都难办到。
    他也必须征这正税,否则他的杂派和火耗从哪里来?真要老老实实按皇上的话办,他当年还能有什么收成?靠他一年45两银子45斛禄米来养活亲友家人幕席?
    就算他不想征,里排书办还有乡绅们也得让他征,否则他们的油水从哪里来?
    他当然不会明目张胆地吞这银子,面上该做的都做了,比如让罗师爷缮写的恩蠲通告贴在了县衙外,尽到了将仁厚皇恩广泽草民的义务。让胥吏推着乡绅们征收钱粮时,也小心地叮嘱他们用临时单子,而且还要记得变换名目。他还嘱咐过乡绅胥吏们稍微手松,别逼得草民太紧,坏了大家的好事。总而言之,就是让下头的草民不知道这一年皇上免了大家当年和历年积欠的钱粮!就算知道了,也绝不给那些草民留下什么把柄。
    全国都在这么干,非独他一县,只是手法各异,程度不同,有故意装作没收到蠲免行文的,有压下行文,直到收完钱粮再布告的,也就是所谓的“压蠲黄”。当然也有特立独行的“清官”,李朱绶就记得曲江县那个刚刚被巡抚参劾的知县杨冲斗,他倒是清廉,还派人举着通告牌下乡巡游,惹得全县乡绅胥吏恨他入骨,他被抓起来,不能不说跟这有关。而底下的草民该收多少,还是被收了,只是没揣到他杨冲斗腰包里,全进了乡绅胥吏的口袋。
    历来朝廷蠲免,也都是官绅享受,草民?管他们去死!像是佃田这类的蠲免,表面上地主佃户是六四分,实际上朝廷上下都有默契,地主不免佃户的无所谓,佃户要闹,那就是大罪。
    但这蠲免之事,也历来是朝廷的脸面,继续收草民的无所谓,却绝不能摆到台面上,更不能留下这么直接的把柄。
    眼下这个李四,忽然丢出来一张写着康熙五十年,盖着他知县大印的纳粮单子,看这纸这章这墨印,绝对不是假造,顿时惊得李朱绶脊背发凉。这张单子别说是到了京里,就只是在广东巡抚满丕那头满狗眼皮子下过那么一眼,自己这辈子就完了。
    大家都能捂得好,就你这么蠢,拉屎还照着自己名字拉了一圈?满丕参了杨冲斗,却被杨冲斗儿子杨津叩阍给拦住了,心中正窝火呢,他李朱绶这欺昧皇恩,隐瞒恩蠲的罪名可是实打实的,就算今上宽仁,他怎么着也得被扔到宁古塔去充军吧。
    宁古塔……充军……这怎么行!
    涣散的眼神里,一股狠厉渐渐凝聚起来,李朱绶盯住了那张单子,就像是看着一张生死判书一般,只要他毁了这张单子,就什么事都没了……至于这个李四,有一百种办法坑了!连功名都没有的草民,谁会在意!
    见李朱绶的眼神有些不对了,李肆暗自冷笑,这些当官的,反应还真没一点偏离他的预料,书迷们还喜欢看:。
    “李大人,就这么一张,可不是什么大事,我们凤田村整村,一百多张单子,都是这样的……”
    李肆悠悠说着,正想扑上来的李朱绶像是被一柄大铁锤敲中了胸口,差点一口热血喷了出来,他艰辛地开口问:“一……一百多张!?”
    “没错,这位里排负责的丁口,应该就是一百多户。”
    李肆特意点了点单子上那个名字,李朱绶这才看明白了那个姓名,目光在那刹那间变得无比恶毒,李肆知道,估计李大人这会正在复习着这辈子学来的所有骂人的词汇。
    嗯咳!
    眼见李朱绶有些失了方寸,李肆正要继续推下去,屋子后面响起一声咳嗽。
    “我……我内急……”
    李朱绶像是落水之人揪住了救命稻草,慌慌张张出了后堂。
    李肆知道李朱绶这是要跟师爷商量,可他一点也不担心,师爷基本不会怂恿东主把事情干绝,他们更喜欢调和。
    “皇上宽仁,此事只要处置妥当,不会有什么麻烦……”
    另一间屋子里,罗师爷安慰着东主,虽然他兼管钱粮刑名,却并不掌印,所以还是一脸置身事外的悠然。
    “妥当?怎么妥当!这单子是怎么开出去的?那个里排赖一品不知事情轻重倒也罢了,可书办杨夏却是知道此事厉害的,怎的他也这么糊涂!?”
    李朱绶在屋子里滴溜溜转悠,红着眼睛,捧着脑袋,使劲地在回忆,去年是什么时候把知县大印给了杨夏,让那书办能开出这些单子,书迷们还喜欢看:。
    见东主心绪不宁,罗师爷叹气:“盖上百多张单子,也不过一刻来钟的功夫,杨夏多半是趁着办理其他事务的时候顺手开的,想的估计也是乡人无知。现在紧要的不是去查找原因,而是如何善后。”
    李朱绶喘着粗气,眼珠子滴溜溜转着:“赖一品,是钟上位家的恶狗,钟上位背后还连着白蛮子。杨夏,是典史杨春的弟弟,世代都是县里的胥吏,势力盘根错节,我都得让着三分,这两个都不好整治,而另一边是一百多户草民……”
    话没说完,意思却出来了,整治一百多户草民,总比整治乡绅胥吏来得轻松。
    罗师爷微微摇头,刚才嗯咳一声把李朱绶拉出来,就是要提点他别动歪脑筋。
    “东翁,去年山西陈四、福建陈五显的事,你还记得吧。
    话题骤然一转,李朱绶有些不适应,呆了片刻,才连连点头。
    怎么能不记得?陈四一案,说的是山西人陈四带着族人一百多口逃荒,流窜多省。在山东被控抢劫,刑部受案,部议陈四无罪。结果皇上却发话了,将这群卖艺为生的流民认定为鸠党,还拿朱三太子的事来比,一大堆尚书督抚被降四级、降五级留用,刑部尚书郭世隆还丢了官,陈四一路所经的州县,主官全都被降被贬,是去年轰动朝野的一桩大事。
    事后大家都清楚了此事的根子,原来是陈四供认说之前晋陕旱灾,多省都活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