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5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江南不能再大规模发动民人,让他们老老实实过日子,给朝廷奉献赋税,压着他们不倒向南蛮就好。
    雍正否定了两人献策里最核心的东西,让两人沮丧,但同时也让两人避免了单独担责。李卫和年羹羌只能捏着鼻子,继续挤在一张床上,肌肤相亲。
    而对雍正这种明显就是拖着死的态度,两人也只能徒唤奈何,没办法,立场为先,雍正首先得考虑自己的龙椅。对这江南,丢也丢不得,打也打不得,群众运动也搞不得。
    李卫沉重地对年羹羌道:“咱们就一门心思,把那两条办好,让皇上在北面能坐得稍微安稳些吧。”
    年羹羌只能点头,李卫的意思就是他的心声,其他书友正常看:。雍正要他继续打,他却明白,这不过是把样子装足,真正要下力气的就是限制南蛮人货进出江南。
    两人很快又发觉,就是这么条底线,也越来越难守住。
    处在南北夹磨之间,江南形势越加复杂。
    十月二十八日,苏州府城,万人冲上街头,见着米铺就连抢带砸。
    “南蛮占了湖南,进江南的稻米越来越少,眼下他们还在松江府隔绝商路。我们米商跟着官府四处筹集粮米,可还是不足量,这都是南蛮的错!”
    米铺的掌柜声嘶力竭地叫唤着,之所以会出这么大乱子,是因为米价暴涨。苏州府自产粮食不足,每年都要外购数百万石粮食。今秋以来,粮食流动似乎出了问题,米价从原来的一两三四钱涨到了二两五六钱,还在以每日几十文的速度攀升。
    原本民人就因南北对峙而焦躁,此时情绪急速失控,一人呼号,万人响应,就这么上了街开了抢。
    “南面的米就在龙门堆着,分明是你们勾结官府不让进!”
    “人家的米才卖八钱%%他们国内才五六钱一石,比康熙那会都便宜,你们凭什么不让人家的米进来!?”
    事实太过显眼,掌柜的狡辩反而激得民人更加愤怒。那掌柜也满心苦楚,谁让官府现在搞什么货引制呢?不花钱从官老爷那弄到货引,官府那些官差就有了借口上门勒索。
    他们这些坐商卖东西得有货引,而那些贩运粮食的行商也得有货引。各路州县甚至汛塘哨卡,都借着盘查货引来吃上一嘴,层层盘剥下来,不管是行商还是坐商,开销比以往多出一倍都不止,不涨价,他们这生意还能作么?
    被暴怒的民人揍得满头是包,掌柜也豁出去了,高叫道:“南米便宜量又大,龙门离这里又近,若是我们能买着,米价怎么可能高?这都是官府的错,其他书友正常看:!”
    不必掌柜提,民人的怒火在米铺没发泄足,都纷纷拥到苏州知府衙门,要求官府放开粮食管控,然后又被一脸鼻涕一脸泪的苏州知府引到两江总督衙门那。
    李卫早就跑了,这事他可不能亲自出面。幕僚以他的名义出面,赌咒发誓拍胸脯,保证将米价降下来,这才勉强安抚下民人。
    苏州抢米风波还没完全平息,杭州又起了抢盐风波,范时捷遭遇的压力比李卫还大,盐商有盐丁,盐丁有刀枪,十一月三日,杭州民人抢盐,盐丁开枪,死伤一百多人。
    盐商跟米商不同,常年作粮米生意的大多是民商。毕竟利润
    o,产地和市场来往繁杂,官商和皇商都不怎么深入。而盐生意利润高,盐场清晰,路线直接,而且朝廷把控,具体经办的都是皇商和官商。
    盐本就有盐引,而借着严控商货之风,盐商大举“反走私”大旗,挥起大棒,清理掉了诸多私盐贩子,盐价也骤然飙升。
    盐务本就是清廷严控之事,江浙其他地方都盯紧了这事,不让盐价太过离谱。盐也毕竟不是米,盐价只要没高到吃不起的地步,民人还能忍。可杭州这边,知府席万同刚被抓走,新任知府从北面来,对当地事务根本就是两眼瞎,当地盐铺一个劲地拉盐价,他也没找对路子去解决,骚乱就这么爆发了。
    南北两面,粮价的对比还不怎么刺激,可盐价对比就太惊人了。堆在龙门的盐不到十文一个而杭州的盐,竟然高达八十文一斤。
    摇着小船,从龙门买盐,运到杭州府的人络绎不绝,杭州盐商唆使盐丁在码头砍杀这些贩私盐的,却自己也从龙门买盐,这让民人忍无可忍,其他书友正常看:。
    烧盐铺的人群里还传出了让范时捷胆战心惊的呼喊:“反了这大清,让英华来当咱们江南人的家!”
    所以他容忍盐丁开枪,同时还将此事扣上了南蛮奸细蛊惑造反案的帽子,但他连夜召集盐商,要求他们将盐价降下来。
    有盐商悠悠道:“李大人,你这路子,可不合李制台和年大帅的钧令哦。咱们的盐跟南蛮的盐又不一样,钧令要咱们严控盐路,就得多雇盐丁,这本钱丢出去,盐价肯定会高,怎么降?”
    范时捷真想一口老血喷在他脸上,不一样!?谁不知道你们都去龙门买盐?
    再让这些盐商跋扈下去,杭州府可真要反了,杭州府反了,范时捷的顶戴甚至脑袋都可能没了。他也顾不得这帮盐商的后台不是内务府的就是宫里的,沉声道:“此事关系朝廷根基,你们不降,莫怪本宪手下不留情!”
    盐商们不以为然的嗤笑,区区巡抚,能吓住谁。阿。
    范时捷没辄了,他嘴上说得凶,可真不敢动这些盐商,但盐价降不下来,这事也麻烦,怎么办呢?
    师爷附耳一阵唠叨,范时捷两眼一亮。
    几天后,杭州府的盐价降下来了,因为范时捷自己当起了盐贩子,他通过周昆来的线沟通了龙门的盛良盐业公司,组织起一帮私盐贩子,以他所掌控的城守水师营为遮护,将大批英华精盐运进杭州,终于稳住了盐价。
    “唉……这敌友之势,真是难分。阿。”
    范时捷抚着额头,就觉得实在想不明白。
    龙门港,新修的行营衙署里,薛雪对向怀良说:“如今这江南,敌友该能是分清了吧?”
第六百零七章 江南路,睡狮待醒
。    两人正对着墙上一张舆图指点江山,那上面插着无数小旗,分作红白蓝三色,书迷们还喜欢看:。
    红的自然是英华自己,白的则是敌人,蓝的是友军。看起来像是军事态势,旗上却写着“粮”、“盐”、“铁”等字样,竟是商货态势。
    向怀良点头道:“盐商全是皇商和官商,都要解决掉。在此事上,鞑子官府那边甚至都能算友军,他们要稳江南,就必须面临选择,是保这些盐商,还是保江南人心。”
    多年前,很多人都不明白,皇帝为何执意要取消盐业专卖,将盐价降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可到眼下,英华以商货殖民江南,盐业竟然成了最犀利的一柄刀剑。
    潮汕盛良、广州南盐和高州盐业这三家英华盐业巨头,一口气将三四百万斤盐拉到了龙门港,按十文一斤的批发价,也不过三四万两银子的生意。但仅仅只是江浙两省,一年就要吃十倍于这个数目的盐,更不用说还要加上安徽、江西更北面的市场,百万两银子的盘子,三家决议联手瓜分。
    这两月试探下来,江南盐商对市场把控极严,一面四下找关系,从龙门进低价盐,一面将这些盐当作官盐,转手七八倍利。
    不仅这个英华盐业联合体不满,江南的地方官府也不满,江南民人也不满,杭州抢盐风波以及范时捷后续的举措,不过是冰山一角,这些盐商已被列为坚决拔除的祸害。而要对付盐商,江南地方官府都能算作助力。
    向怀良接着道:“米商和铁商,鞑子管制虽严但因为商路繁杂,利润分在各处,没什么皇商一直扎在里面,有的也只是一些官商,他们也是受官府压榨的对象,书迷们还喜欢看:。在这事上,地方官府是咱们的敌人。米商和铁商,大多都能当助力。”
    这就是商货殖民的繁杂因为清廷对商货的管控,是以单纯的权利勾结来把握。把控得严的利益大头在皇商手里,比如盐。把控不到的,利益分摊在民间,而夹在中间的,则是官商分摊。每一种商货,敌友之势都不同,这需要分门别类规戈,对策。
    薛雪皱眉道:“米、盐、铁这是江南本就缺的商货,我们以低价进去,对江南人都是有利的,这些事都能得江南人民心。但棉布、针织这一类商货,江南本就自产,百万人都靠这些产业为生而我们英华的棉布针织,价低质优。如果在江南大兴,还不知有多少民人破家无业,那时江南民人可要视我英华为敌。”
    向怀良也皱起了眉头,西院有好几位院事都是丝棉织造产业出身,就在叫嚣要将英华棉布针织倾销入江南,薛雪所说也是皇帝的顾虑,所以暂时只让他们派人来考察没让这一行动手。
    “江南民人,总会视我英华为敌的,或者说是江南民人抱团的方式,本就是我英华大敌。”
    另一个嗓音响起,两人转头看去,哟嗬一声叫出了口。
    薛雪打趣道:“宋大贤,你怎么也来了?是来看热闹的么?”
    向怀良道:“有宋先生在,江南事就好办多了。”
    来人是宋既,肩宽个高,皮肤黝黑一笑露出口白齿,份外明朗。
    他朝两人拱手道:“江南事涉及商货变动和国政往来,亘古难见宋某自然要亲历一番。。本站飞速更新”
    是到墙边,打量那张舆图他点头道:“诸位已将形势摸得很透了,我也作不了什么。只是官家觉得,大家对江南事的根底还各有想法,要借我这张嘴再来说说。”
    宋既刚才就强调江南民人的“抱团方式,书迷们还喜欢看:。”薛雪长于宏观谋划,向怀良长于商货细节,对这体制之事不熟悉,就静候宋既下文。
    “当年我英华立国,推行官府下乡,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宗族!”
    “华夏数千年来,以农为本,这宗族自是好的口可到了如今,纵观寰宇,东西连通,已是以工商为本,以资为本的时代。华夏若还是停在老路上,欧罗巴诸国,迟早会鱼肉我华夏。”
    “以工商为本,不是说要舍弃农稼,而是说要以工商事理来重组各业,重组天下。而以农为本的宗族,奉行的是以血脉事理来维系天下,抑扬百业。要鼎革华夏,这宗族就必须破开。”
    “我英华所行官府下乡,目的就是以官府护着工商事理,透到天下末梢,取代宗族对地方乡社对商货来往,百业抑扬的把控。”
    宋既已学贯中西,开口就是大家风范,几句话就将大背景交代清楚。此时范晋和徐师道又进来了,就静静在一边听着。
    “我们一国,在两广、云贵和湖南等地推行官府下乡,时至今日,仍未大成。广东是基本功成,福建因海贸兴盛,此事也算顺利。但其间所起诸多冲突,那帮腐儒的报纸也渲染得够多了,不是国势强盛,南洋开疆,这些冲突还真要乱了一国人心。”
    “江南是番什么景象呢?江南田稠人密,宗族势大。我本也是扬州人,读书是靠宗族供养,异日做官,也要照拂宗族,由此结成一张大网,从地方到朝堂,将国事一层层网住。”
    “我还见族中子弟,但凡不是读书人,自己所创之业,都要受宗族把控。长久下来,族中人不是读书,就是务农,要行工商事,都被族中责罚,说是忘本。”
    “在江南,工商被指为末业,但即便是行末业之人,也是以宗族抱团。
    就说苏杭织坊,即便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