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5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江南,工商被指为末业,但即便是行末业之人,也是以宗族抱团。
    就说苏杭织坊,即便广招织工,也是以宗族方式管着,其他书友正常看:。他们所结的东家行西家行,各自泾渭分明,死守规矩。就如耕田一般操持他们的产业,对相互争利之事格外厌憎。”
    “而我英华的东家行,使足了力气革新工艺,广办新业目光远望,脚下总是不停。西家行则是跟东家行争利,而不是以排斥其他雇工为本业。”
    宋既有力地道:“争!我英华为何国势能蒸蒸日上,就在于官家和朝廷所定下的经制,能推着人去争!水不活则腐,业不进则退,人不争则废!而这江南就是不争之地,被宗族拴着也无能争之力!”
    “宋元之时,江南百业兴盛,诸多技艺层出不穷,明时都还能见巧匠精工。到了满清时,再无新业!是江南人再无智,再无识吗?不是,是鞑子朝廷压了下来!借着犬儒和宗族压得泯然无迹。”
    “当年张伯行主政江南,多少江南人投奔英华,现在他们成了谁?”
    “他们成了西行三贤,我宋既、唐孙镐,加上李方膺,都是江南人!他们成了真正的有为之官郑板桥!他们成了顺风快递东主黄斐成了即将完成蒸汽机的黄卓!成了国人交口称赞的大画师边寿民!成了黄慎、庄在意和徐师道江南三杰!更有吕留良的后人吕毅中,现在也成了我英华翰林院的新晋翰林!”
    宋既的声音深沉下来:“江南人杰地灵,但若是还被鞑子的辫子拖着,被古往今来的宗族犬儒压着,这沉疴就再难起了……”
    接着他扬起了声调:“这沉疴本已重了,之前我英华的定海之败,就能看出,江南人心沉在了水下,不愿自起!若是我英华直接挥军而上,他日争利时,桩桩恶事,我英华都要背着。我是江南人,我自己都不愿朝廷背这些责,这是那些江南人自己该得的!”
    “所以我们在龙门扎根,以商货入江南。要的不仅是让英华工商得利,也要让江南民人得利,书迷们还喜欢看:。同时还要他们看清楚,附着在这些商货上的工商事理,能给他们更大的利,由此让他们挣脱宗族之锁,将工商事理暗潜民间,待得时机成熟,江南一举而定。”
    宋既微微笑道:“英华得福建,何其轻松,这不就因为我英华工商事理,之前已深透到了福建民间么?”
    啪啪啪的热烈掌声响起,此时宋既才看到,背后竟然立着范晋、徐师道和一干江南行营的幕僚。徐师道鼓掌尤为用力,他也被提到了呢……
    宋既赶紧拱手道:“这番话可不全是宋某自己所悟,行前官家可是好好提点过我的。”
    这家伙确实也不谦虚,要换李方膺,怕是要全推给皇帝。
    鼓掌过后,薛雪再问:“这是从华夏根骨来看江南,若是从商货事入手,宋贤者还有什么看法?”
    宋既现在的学术方向不止在社会体制,更深入到了经济层面,这也是他领着江南行营参事的头衔,来龙门辅佐范晋的原因。
    他点头道:“江南的商货事,要从进出来看。出江南的是丝绸、生丝、棉布等织造品,而入江南的商货却不多,粮米只是调剂,铁工等物量极少。江南奢靡之风盛行,奢靡的不过是香火、歌妓等事。满清之下的江南,是一个……自成一体,似乎能延续万年也不变的地方。”
    这可不是李肆的提点,李肆要在这,怕还是竖起大拇指,赞这宋既目光超卓,竟然看透了江南的经济本质。
    在李肆那个时代,学术界对江南经济的归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江南手工业发达,城市化率很高,商贸兴盛,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点,比如输出大量织造品,已有近代工业社会的征兆,换早前的说法,就是“资本主义萌芽”。
    但另一种看法却认为,江南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这个“小农”不是说经济以农业为主。而是说这种经济完全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并没有蕴含自我革新的要素。即便是跟宋元明时期比,满清时代的江南,依旧是保守和落后的。一个明证就是,进入满清之后,不管是农业还是手工业生产,以及金融制度,再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创新。而所谓外向型经济,都是江南之外的资本组织起来的,它自身并没有组织起外向型资本。
    李肆在之前那个时代还没太深体会,但现在亲眼目睹,亲身观察,他对江南经济的认识,已经偏向第二个观点。一句大白话,就算满清时代的江南有“资本主义萌芽。”是“近代手工业社会。”但就靠它自己,一万年都进化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
    从某个层面上看,此时的江南,隐隐像是满清治下的整个华夏。
    接着宋既道:“既然是自成一体,犬儒和宗族缠着,满清朝廷压着,其间利害纠葛无比繁复。要破开此局,就得另有思路。”
    “刚才薛先生和向院事说到了江南的敌我之分,我倒是觉得,我们不应从现有的格局来看敌我之分,而该从未来的江南格局,倒推敌友。”
    倒推敌友?
    众人眼睛发亮,这个思路好,这是变被动为主动。
    宋既笑道:“这其实是世事常理,我们需要的一个稳定,并且对我英华忠心的江南。我们有商货在手,我们有大军在后,那么,我们需要作什么呢?”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沉声道:“我们需要在江南,扶起一群新的得利者。他们憎恶官府,憎恶皇商和官商,当然,他们也必须有一定的力量,足以承揽我们的商货,将其转卖到江南民人手里,同时还能应对那两方的压力。”
    薛雪嘿嘿笑道:“汉锋,…咱们要大造一批汉奸……”,
    这个思路是李肆早就定下来的,所谓“汉奸,其他书友正常看:。”在李肆肚子里还有另一个词……买办。
    江南行营对此方略也很熟悉,之所以放任江南各路人来买卖商货,就是这个目的。但宋既交代了大背景,再道出这一策,大家就觉得,之前的作法太过粗疏,没有从一个整体层面来把控这事。
    要怎么破开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办法很简单,清除掉原本的既得利益者,扶起另一层既得利益者。古往今来,改朝换代,或者是“革命。”都是此理。放在江南此事上,原本的既得利益者,那就是官商、皇商以及占据资本层面制高点的垄断商人。将这些人推到,把原本处于得利下层的工商推上来,由他们跟英华结合,取代那些原本的既得利益者,由此就能在大方向完成江南的过渡。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英华不仅要推倒原本的既得利益者,还要推倒原本的利益流转制度,甚至连通宗族都要破开,其间所产生的冲突就非常剧烈。此时还留着满清官府,就是把这些责任丢给满清去背,虽然因隔着满清官府一层,行事也很麻烦,但权衡利弊,英华有时间,可以花些水磨功夫。
    可要怎么扶起这批“汉奸”呢?
    这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现在江南处处设卡,商货流通很受影响。
    宋既耸肩道:“怎么扶?走私呗,给那些人两三倍利,他们当然也得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咱们可不是保姆,什么事都帮他们干完了。”
    大规模走私,掀翻江南原有的商货流通体系,这意味着一场动乱,范晋沉吟道:“也不能对他们全放手……”,
    宋既再道:“怕他们祸害江南民人,反而败了英华在江南的名声?简单,我是江南人,来龙门的大多都是以前逃出江南的本地人,有本地人看着,行事是有底限的。”
    这一番话毕,英华对江南的商货殖民计划,也终于大体成型。(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八章 江南路,盐魔之力
    在江南行营的首脑们为方略砥定而心满意足时,龙门港一座粗见雏形的堡垒里,看着那个正因惊悚而浑身发抖的中年人,刘文朗也觉舒畅满怀。
    他快意地叱喝道:“席知府,你也有今天!”
    此人正是杭州知府席万同,人在府衙里,都被装扮成衙役的天地会成员给几棍子放翻,莫名其妙就到了龙门港。本是惶恐,可见到这个年轻的南蛮士子,浑身汗毛都炸开了。'。。本站'
    席万同惊呼道:“王之彦!”
    刘文朗就是王之彦,就因为在石门诸桥镇的关帝庙写了幅对联,“荒村古庙犹留汉,野店浮桥独姓诸。”查慎行偶然看到,大为赞赏,跟查嗣庭讲过,被查嗣庭写进了《维止录》,就成了杭州知府罗织文祸,彰显功绩的有力证据。王之彦本要被斩,却被黄而救下,逃到了江南,但他一家却没逃过李卫随后发动的大扫除,尽数流遣关外。
    王之彦现在有公私两愿,私愿是惩治席万同、李卫,救回家人,公愿则是推翻满清。现在席万同被抓,心头那个痛快,让他的笑声格外有力。
    “你该是从没想到,一个穷酸,也能惩治你吧!”
    “休、休要猖狂!朝廷还在,尔等南蛮异日怕是死无葬身之地!”
    席万同本要叩头求饶,可面对王之彦这个昔日穷酸加阶下囚,他怎么都忍不下这口气,硬着脖子高叫。
    王之彦被他激怒了,伸手就去抓士兵的火枪,想要当场打死他。
    一个副尉赶紧拦住了他:“可使不得,此人身上不止背着你的仇,国中无数人都要找他讨还血债呢。”
    王之彦放手,愤愤地道:“就得凌迟了他!”
    副尉耸肩道:“咱们国中现在可没这一茶”,……
    眼见席万同瘫软如泥,王之彦再没出气的兴趣,离了军堡,朝一片一看就是临时建筑的木屋群走去,这是英华工商总会在龙门港所设的江南商馆,供各路商贾在此办理商务。
    王之彦供职于盛良盐业,以算师身份来打探商路,现在还只是坐商,一面等着江南行营处置金山卫白道隆的事,一面向敢于上门的江南人敞开卖盐。
    抓住席万同的兴奋消退,王之彦开始琢磨商路的事,他总觉得这么随意卖不是个事,下家不仅有江南民人,还有江南官府和盐商。
    英华工商来江南,为的不是单纯卖货,而是要跟朝廷一起,借商货吞吃江南,把江南变成稳定市场。为了这桩长远利益,朝廷在商货出价上的限制和种种监管措施,他们也都支持。
    可眼下的进展,似乎跟这个方向有偏差,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王之彦先来一步,不仅是试探商路,也是在龙门扎下营寨,槁定货仓和办公地,以及跟江南行营办好各项手续。现在公司人马也陆续到了,王之彦就得把精力放在这桩事上。
    正想得入神,迎面跟一人撞上,那人哎哟一声,膝盖软下去,竟是要下跪叩拜,王之彦一把扶起,心说这肯定不是英华人。
    这一扶,两人同时呆住。
    “王先生!?”
    “张屠子!?”
    这人是石门县城卖肉的张屠户,跟王之彦不过是点头交情,但他被抓那天,这张屠户还提醒过他一句,虽然时间太晚,没帮到王之彦,终究是一番恩情。
    “他们都说这龙门根本就进不来,老子偏不信,果然,只要登记籍贯身份,在南面还能有认识的人,就这么进来了。王先生别怪我啊,我只认识你。”
    “来干啥?我的杀猪刀和斩骨刀都得换了,杭州、松江和苏州的杀猪刀次得很,价又高,听说广东钢刀不错,龙门离石门又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