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7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19章蹈海惊雷
           “……水底雷以大将军(火炮、火铳)为之,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缝,内宿火,上用绳绊,下用三铁锚坠之,埋伏于各港口,遇贼船相近,则动其机,铳发于水底,使贼莫测,舟楫破而贼无所逃矣”。——明嘉靖二十八年(西元1549年)《武论》
雷,在汉语语义里,最初的意思是指自然界里伴随着天空闪电而发生的巨大声响,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属于自然现象范畴。但是在先民们眼中,这种惊天动地的景象看起来十分具有威势,于是常常习惯给其他一些能产生闪光、巨响的事物,尤其是类似的兵器也冠以雷字,以增加其威武程度。隋唐以后,火药兵器的运用逐渐普遍开来,能产生巨响、闪光,且威力惊人的火器,大都被称为雷,这就引申出了雷的第二个语义。在当时,应用雷这种兵器的领域主要局限于陆地战场,依据朴素的命名法,相关的武器大都被叫作地雷、旱雷等。元、明以后,随着水上作战的日益频繁和水师兵器的逐渐发展,火器开始进入江河湖海,具有代表性的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混江龙、水底鸣雷等,与陆地的地雷相区别,这些水中的雷泛称为水雷。
和中国相类似,西方的火器也经历了从地雷到水雷的发展过程,由于早期的水中武器大都是静止的水雷,只能被动防守,无法主动出击,属于使用守株待兔战术的武器。因而中西方都在摸索一种具备爆炸效果,但是能主动攻敌的水中兵器。根据明代《武备志》记载,当时的中国水师曾创造并装备了一种独特的武器——连环舟,外观是一艘完整的军舰,实际是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组成,军舰前半载有各类爆炸物,类似一个大战斗部,船头还安装了带有倒刺的大钉,而军舰后半部则供水兵操舵划桨。作战时,冲向敌舰,军舰前半部分钉在敌舰上,依靠引爆载运的爆炸物攻击敌舰,而后半部则乘势脱钩,由士兵安然驾驶返航。1585年,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人也有相近的尝试,采用一条小船装载依靠类似钟表的延时机构控制的爆炸物摧毁了一座桥梁。尽管古代这些水中火器的奇特构思都不够成熟完善,没有真正得到普及发挥大的作用,但却标志着海战武器的复杂程度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鱼雷和鱼雷艇的诞生
古代诞生的水中火器在近代逐渐发展完善。在为了各自的信仰而手足相残的美国南北战争中,近代水雷获得了首次充分的运用,南北双方都有大量的舰船命丧水雷之手,“南北花旗之战始为伏雷以捍海口”。当时的水雷外形千奇百怪,大小也不尽相同,通常是悬浮在水中,利用电线与岸上的击发装置相连,由岸上观察站的控制人员控握时机采用电击发引爆。此外也有通过自身的触发装置直接引爆的自动触发水雷,不过这种不长眼睛的水雷经常会六亲不认,干些大水冲了龙王庙的勾当,因而被认为不如电发水雷可靠。尽管水雷兵器自身威力巨大,对舰船有很大的威慑力,但与在古代遇到的挑战一样,存在有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只能株守防御,用于被动防守港口等,而无法主动出击攻敌。为了解决这对矛盾,美国人在南北战争中创造过勉强能够主动出击的圆柱形鱼雷,以及在水底暗送水雷攻敌的早期潜水艇,不过这些设计复杂繁琐的兵器都并不完善可靠,因而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不久,几种看似简单但更为实用有效的设计出现了。首先是拖雷,即拖带水雷,设计思路非常的简单,军舰用绳索拖曳着水雷航行,遇到敌船时,通过调整航向,使在舰尾之后远远拖着的水雷碰上敌舰,从而达到攻击目的。最初只是在军舰舰尾绑缚1根绳索拖曳水雷,到后来发展为绑缚2根,各与军舰成30度角,比绑缚1根的效果要好。另外还有一种设计,在蒸汽小舢板上安装8-9米长的铁杆,将小型水雷绑缚在铁杆的杆首,平时铁杆缩在艇中,接近目标后骤然伸出,“掣杆发之”,以攻击敌舰,这种爆炸武器被称为杆雷,搭载杆雷的小艇则叫作杆雷艇。拖雷艇经过多方试验后,发现存在使用难度大,成功率小,危险系数高等负面因素,因而没有被大量采纳运用,只有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早期进行了装备,而杆雷艇虽然较拖雷艇更为可靠,但是这种小型船艇要攻击敌舰,必须冒着枪林弹雨突击到离目标极近的距离上,危险性很大,而且因为杆雷艇的碰杆长度有限,杆雷触发爆炸时产生的巨大余波,很可能波及近在咫尺的己艇,“杆之长度有限,即能掩击,虑难自全”,颇有一些自杀武器的意思,因而各国海军对这种搞不好就会玉石俱焚的玩意也都不同程度持有保留态度。拖雷、杆雷,这两种不够成熟的海战武器,可以看作是近代发展水中自航武器的开端,很快,一种在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水雷就出现了。
罗伯特&;#183;怀特黑德(Robert  Whitehead),是英国一个棉花漂白商的儿子,自幼就对机器设备有股子天生的兴趣,14岁时曾跟随一个工程师充当学徒,周游欧洲推销纺织机械,眼界为之大开。1856年开始,落足在奥地利一家机械公司担任工程师、经理,意奥战争期间这家公司受命为奥地利海军大量制造提供舰船机械设备,怀特黑德于是藉此开始涉足海军技术领域。得到好友奥地利海军上校卢俾士(Giovanni Luppis)有关鱼形机动水雷设想的启发,1866年,怀特黑德在奥地利的飞雄门(今克罗地亚港口城市里耶卡)成功制造并试验了世界上第一条自航的水雷,据目击者记录,这个钢制细长的水雷两头尖锐,外形非常像海豚或鱼,当时中国因此就将这类鱼型的水雷命名为鱼雷,汉语中的鱼雷一词就这样诞生了,在后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鱼雷专业的教材中,对这一命名的来由有十分精彩的记述,“……其身圆长,前后体尖,头有圆嘴,后有双轮,能以行驶。似鱼有翅有尾,能自上下,驶行水中,如鱼之游泳,有鱼之形,有雷之力,行速力猛,能击沉敌船,故谓之鱼雷”。现在看来,当时怀特黑德试制的这条鱼雷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鱼雷的许多重要特征,鱼雷的头部可以使用装满炸药的战雷头,或者采用训练用填充砂石(后改进为内部采用铁饼和木框架结构)的操雷头,鱼雷中部则是压缩空气舱,中国称为天气舱,储存在内的压力为370磅/平方英寸的压缩空气通过带动尾部的双缸V形发动机,驱动仅有的一个螺旋桨叶转动(后期型号的鱼雷上开始采用共轴反转双螺旋桨,即双轮),从而达到自航的效果,尽管这种鱼雷的射程仅仅只有200米左右,定深和航向控制等设计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但毕竟这是水中兵器发展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圆了人类千年以来关于自航武器的梦想,这种能够自己航行、主动出击攻敌的特殊水雷让各国海军界为之震惊,怀特黑德和他的鱼雷由此名载史册。由于鱼雷能够直接威胁当时军舰防护最为薄弱的水下部分,世界海军的舰船设计、战术思想、作战样式受此影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怀特黑德的英语单词直译成中文的意思是白头,因而怀特黑德鱼雷在中国又被称为白头鱼雷。经过对最初型号的不断改进,白头鱼雷的设计渐趋成熟,1872年,怀特黑德在奥地利飞雄门开设专门的鱼雷工厂,开始批量生产鱼雷,怀特黑德的母国英国也不惜重金购得专利,在乌理治兵工厂制造白头鱼雷。其他如俄国、法国等国也看到了鱼雷武器的使用前景,纷纷解囊购入,并开始自行仿制,在各国五花八门的白头鱼雷翻版、盗版型号中,最卓有成效的是德国。设计制造的起初,白头鱼雷外壳的材料使用的是钢,钢虽然材质坚硬,但是不耐腐蚀,经常性地浸濡水中,雷壳不可避免地会被锈蚀,对于需要频繁在水中练习发射和回收的鱼雷,这个缺陷是令人头疼的。当时以冶金工业闻名于世的德国,在金属铸造加工技术方面足令各国无法望其项背,德国刷次考甫(SchwartzKopf)工厂在分析、仿造白头鱼雷的基础上,对雷壳的材料进行了更换,舍弃容易锈蚀的钢铁,尝试改为使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磷铜,即在克虏伯公司用于生产火炮的炮铜内加入磷青,从而去除铜材内的杂质,使得铜质更为坚绵耐腐蚀,这种磷铜的制造方法在德国是不传之密,似乎是可以要对应被称为白头的英国鱼雷,中国史籍中给可靠耐用的德国刷次考甫磷铜鱼雷取了个略显古怪的名字,黑头鱼雷。白头、黑头成为了近现代世界上两种最负盛誉的鱼雷类别,二者间此后不断在鱼雷的性能方面展开竞赛,为鱼雷兵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鱼雷诞生后不久,即引起各国注意,开始大量进入各国海军。鱼雷的使用方法,起初大都是在船面设置发射槽,或者直接借助原始的鱼雷发射架抛射到海中,甚至干脆由人来驱动发动机转动后扔到海里,之后才逐渐开始采用管装发射装置,即鱼雷发射管。1876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专门以鱼雷作为主战武器的军舰——“闪电”号,这艘排水量仅有32。5吨的小艇,开创了舰船史上一类新型的舰种——鱼雷艇,“闪电”号长25。76米,宽3。28米,吃水1。57米,采用汽车式锅炉,主机功率460匹马力,拥有在当时海军中非常惊人的19节的高航速,这种高航速的设计是19世纪乃至现代鱼雷艇的共同特征,与鱼雷艇的使用战术有密切关系,攻击时高速突袭,发挥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能逃避敌方火力的攻击,由于鱼雷艇自身武器单一,万一没有命中目标,撤退时更需要极高速度,飞奔绝尘而去,因而乘坐在鱼雷艇中颇有一点现代冲锋舟、摩托艇的感觉。从外形看起来,这艘小船的船体部分就是豪华的机动汽艇,然而艇首甲板上赫然出现一个看似比较怪异的鱼雷发射管,鱼雷艇后方还有个奇特的小型司令塔,在艇的中部两侧,露天各有一辆鱼雷运输车,装填时沿着轨道将这装载鱼雷的小车推至鱼雷管后部进行装填。显然,“闪电”的设计并不适合实战,因为在露天甲板上设置鱼雷运输车是极为危险的事情,高速航行时,在舰面工作的人员会遭受风浪和敌方炮火的双重威胁,实际上,“闪电”只是鱼雷艇这一新舰种的验证舰,属于概念性武器。在此基础上,1878年,英国第一种成熟型的鱼雷艇诞生出来,法、俄、意等传统海军强国也紧随其后,建造装备鱼雷艇。19世纪中期之后开始诞生的鱼雷艇,主要分为大艇、小艇两种,大艇吨位较大,除了鱼雷发射装置外,一般还配有数门小口径的速射炮作为自卫武器,这种艇的一支后来逐渐发展进化为近代驱逐舰,而小型鱼雷艇吨位小,载煤有限,而且不耐波涛,自航能力差,通常是附带在大型军舰或专用趸船上一起出海,到达作战海域后吊放至水中,发挥奇兵的作用。
随着鱼雷和鱼雷艇的出现,世界的海洋上开始更加热闹起来。但是需要引起今天注意的是,当时的鱼雷兵器虽然威力巨大,但可靠性并不乐观,偏离航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甚至1879年智利和阿根廷的海战中,还出现了发射出去的鱼雷自己掉头跑回家自摆乌龙的离奇事件。而且,早期的鱼雷射程普遍较短,高速发射时一般在2、3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