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就是夫子以后游历行走时需要传播的东西了,只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学会防疫,有了治愈疾病的信心,才能救治更多的人,乃至于救治这个季世,还望夫子及众师兄弟勉之。”

“这是自然。”

时已近傍晚,寒风中,一轮红曰西沉,天空晚霞灿烂。

虽然要面临的困难何其多也,但扁鹊只觉得前路一片坦荡。

因为今天的意义还不仅是腊祭日,也是名为“灵鹊”的组织在秦邑宣告成立的日子!

……

后世载,鲁侯宋十年冬,齐国大军与晋国赵氏—西鲁联军共五多万人激战于大野泽西岸的雪原上,士兵伤亡惨重。医家之祖扁鹊途经此地,为惨象所震惊,当即决定将个人的事业放置一边,投入战场救护。

随后扁鹊还救治了疫病流行的西鲁,遏制伤寒造成更大的伤亡,此事之后,他又在秦邑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传播防疫和救治之法。

他在全书的末尾中提出两项重要建议:一是“医扁鹊”及其弟子将广召天下能救死扶伤的医者,共同行走各国,传播防疫之术,救治战争伤员和各邑饱受疫病之苦的民众。其二是请求诸夏的盟主晋国,乃至于周天子能加以重视,重拾“同恤灾危,备救凶患”的职责,再颁布一份策书给予扁鹊及其弟子,保证其中立的地位。

他的建议,得到晋国次卿赵鞅和鲁国小司寇赵无恤的赞赏和支持,并决定提供劳役、医药、辎车和在晋、鲁的无条件保护等。

于是腊祭当日,以医扁鹊和他的几位弟子为首,几名赵氏疾医加入,宣告成立名为“灵鹊”的跨国界医疗组织。

“灵鹊”者,取的还是灵鹊兆喜之意,扁鹊希望这一组织能成为救治季世的良方。而“扁鹊”也成为历代首领的名号。

“灵鹊”依靠卿大夫们的资助维持开支,号召士人和列国食医,疾医,疡医乃至于兽医加入。同时向神农立誓,加入“灵鹊”后,将不归属任何邦国,不介入任何争端。

其口号是“同恤灾危,备救凶患”,从事赵无恤提出的“人道主义救援”

“郑子产曾言:天道远,人道弥!灵鹊以救人为先,故曰人道救援。”

赵无恤煞有其事的一通侃侃而谈将扁鹊的弟子们都糊弄住了,纷纷觉得此词大有深意,很符合他们的事业。

其实所谓灵鹊,也是赵无恤借鉴后世红十字会的一个创举,毕竟在邻国遭遇疫病灾荒时,向其伸出援助之手本就是诸夏邦国的一项优良传统。

赵无恤觉得,若是能将这种传统发扬光大,在政府管不到的地方,多出一个民间的跨国际医疗救助组织,或许能减少不少战争时期的平民伤亡和灾荒疫病。

先秦的诸侯林立,医者行走各国具备这个条件。后世喊着“止战,非攻,兼爱”口号的墨家军不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么?这本就是春秋时的出色政治家们弭兵时提倡的东西,所以被赵无恤加以改造后,也不显得突兀。

扁鹊及其弟子有一颗医者的仁心,颇有这方面的潜质,无恤对他们充满信心。而松散的医扁鹊一派也开始凝结定型,灵鹊,或许也是医家的肇始吧。

后世医家并不显赫,仅有扁鹊和仓公数人名列《列传》,医书也不被看做诸子书之一,反倒和种树、卜筮、农稼放在一块。但在这个位面,赵无恤自家未过门妻子所在的这一系,怎能不位列百家之一?无恤可没想过要独尊哪一家,但凡对文明有利的,能扶持则扶持。

现在除了《素问》、《灵枢》等历代扁鹊托古黄帝所述,记颂传抄的竹书外,简单易懂,能够传授给一般民众的《伤寒杂病论》更成了其立派著作,尚未完全成型的儒家反倒落后了!

等到万事俱备,赵无恤就要领兵和新近成立的“灵鹊”一起,奔赴东面百里外的须句城,去进行武装救疫了。

……

灵鹊宣告成立后第三日,赵鞅提供的民夫将剩余的医药搬上辎车,开始徐徐向邑外走去。

秦邑民众得知这些日子在他们中间行走,望闻问切,延医施药的老疾医要走了,便纷纷出来相送挽留。一个个捧着好容易攒下来的食物,浆水、炒粟米,有心的甚至还寻来了面食,想要塞给扁鹊的弟子们,牛车上不一会就满满当当的了,那场面竟比腊祭日当天还热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就是医扁鹊这样的人啊。”

赵鞅、赵无恤父子看着站在牛车上,向周围民众行礼辞行的老扁鹊,他对这等场面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只是带着云淡风轻笑容。

除了想让这时代少流点血,少死些人,让医者们在战场救治过程中精进医术,加快医学发展外,赵无恤自然也是有私心的。

扁鹊在诸侯间已经极有人望,上层的卿大夫视之为神医,下层的民众更认为他是天帝派来救苦救难的使者,据说淮汉蔡国等地,甚至有淫祠供奉他的神主。

这种影响力在“灵鹊”成立后将会倍增,虽说“灵鹊”自认为中立,但在行走列国期间,作为背后最大的经济、人力支持者,赵氏的声名也会传播到各国底层民众中。短期内不见什么效果,长远看却好处多多。

赵氏将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一份又一份的人心。

这或许就是后世各种大企业的豪门、富商们资助人道主义事业的心态吧。

赵鞅已经认可了赵无恤的计划,他下令道:“须句邑受伤寒折磨的民众恐怕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期盼灵鹊兆喜,汝等也不能枯等,让全师即刻开拔!”

按照计划,赵无恤的两千兵卒将先行出发,扫清沿途的不安全因素,同时逼迫须句大夫开门就医。

看着赵无恤纵马离开,人群里的扁鹊也抬头目送他远去,随后对身边的大徒弟子阳感慨道:

“赵小君子扬言要学我的医者心,治天下疾,我虽然壮其志向,却以为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孰料这才过了几天,他便提出了这救人救世的良方,此子在战阵杀伐时如舞动干戚的刑天战神,战后卸下甲胄,却成了爱民如子的良大夫。这就是小君子的医者心啊,我虽有医技,但只能救得了身,救不了世,亦不如也!”

……

赵无恤和军队和“灵鹊”于同一天离开秦邑,他们冒着细雪,花了一天时间抵达了郿邑,休息一夜后又拔营东行。

在郿邑提供的向导指引下,接近大野泽北注造就的沼泽地带后,本来就不算好的涂道逐渐变成一条小径。他们沿着蜿蜒的堤道,缓慢地通过看似永无止尽的泥泞,所幸这一切都已经被寒冬冻得硬邦邦的。所以他们一共花了两天时间,就穿越了平时得花五天才能穿过的堤道,到达了须句邑附近。

本应该人烟稠密的昔日小邦之都,现在却透着萧条的寂寥。

就在一个空荡无人的小里闾外,赵无恤遇到了自己的斥候虞喜。

“司寇,须句周边的小邑和里闾虽然也经受了伤寒,但人顶多死了十分之一,剩下的人,今天却是进了城。”

“疫病横行,本应限制人口流动,这须句大夫却反其道而行之,究竟是在搞什么鬼?”一路来所见尸体卧于道,不断有民众向郿邑逃亡的惨象让赵无恤有些恼怒了,此番东行,还真带上了几分兴师问罪的意思。

虞喜表情严肃:“司寇,正是须句大夫召唤民众到城郊观看的。”

“观看什么?”

“看活人献祭!”

第441章 用人

“赵氏子,策书有言:卿大夫各有封疆,汝安敢侵我领邑,坏我用人之祀!”

须句大夫是个虚胖的中年人,虽有鲁国公族之名,却没公族之气质,他脑满肠肥,犹自晃着一脸赘肉,恶狠狠地质问赵无恤此行的目的。

赵无恤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冷冷地扫了此人一眼,又回头去看“用人”的现场,手指的尖端犹在微微颤抖。

太残忍了,实在是太过分了!

所谓的“用人之祀”,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活人祭祀,是以活人来充当献牲,取悦上帝的原始宗教仪式。商周之时,人祭之风炽盛,其用人之多,手段包括火烧、水溺、活埋、剖心、刺喉沥血和砍头等,甚至于把人剁成肉,蒸为肉羹。

牧野之战后,号称仁义之师的周武王照样将大批殷商贵族当成祭品,成百上千地斩杀,献祭给昊天。直到周公执政,他似乎觉得这种方式过于残暴,于是周室主流的卿大夫便开始转而谴责这种仪式。

所以春秋时代的人祭现象已不象殷代那样触目惊心,残不忍睹,但却并不罕见。赵无恤虽然早有听闻,但直到今天,他才得见其真容,其令人发指的程度,更甚于已经被无恤在领地上明令制止的活人殉葬。

在听斥候虞喜报告,说今日须句大夫召集了近万民众,在城邑的郊外毫社举行人祭时,他便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于是带着全师快步赶来,却见邑外黑压压万人集结,正在观看巫师和须句大夫举行血祭仪式,在鲜血淋漓时跪地仰天欢呼,祈求神主满意这些供奉,好让伤寒疫病早些过去。

赵无恤立刻让手下的数百人开弓搭箭,强行开出一条道,又让武卒维持秩序,把围观的民众和祭坛隔离开,走进去一看,却是来晚了一刻。

绑在柱子上的九个“祭品”,已经有七人像牲畜一样被杀害,手段极其残忍。

其中五名死者,都是从须句周边的几个邑落里闾里挑选出来的俊男美妇。但另外两人,竟然是赵无恤先前派来须句的使者!他们先前遭到囚禁,最好还遭了毒手,待无恤赶到时,只剩下一人被割了手腕,昏迷中奄奄一息!

还有地上那些凌乱的残肢,被巫师掏出烧焦的内脏,一摊摊黑红凝结的鲜血,倒映在围观民众呆滞和畏惧的眼中,显得刺目无比!

……

赵无恤顿时勃然大怒,立刻下令终止仪式,虞喜等人见同僚被害,早已义愤填膺,于是便在赵无恤一声令下后,将那个还要继续施暴的巫师拖下来,按倒在地。

此举已经引发了民众们的阵阵抱怨,对于华服博带的须句大夫,武卒们却不敢动手,只能以戈矛围住。

此时此刻,须句大夫犹自不服,口口声声说赵无恤无权干涉他领地上的事情,中断了祭祀更是对天神大不敬之罪。

赵无恤反唇相讥:“凭什么进入须句?就凭我乃鲁国小司寇,西鲁诸大夫之首,掌群臣、群吏、万民之诉讼,规正不法之举!”

“我身为此地大夫,祭祀神主,祈求疫病早日结束,有何不法之处?汝等破坏祭祀,若是疫病继续横行,这当是汝等的罪过!”须句大夫面不改色地宣称,他大咧咧整理着衣襟,皱紧眉头,视赵无恤于无物。

围观的民众开始产生一阵骚动,很显然,须句大夫在煽动民众情绪。

于是赵武恤对能说会道的阚止目视一眼,阚止了然,站出来大声驳斥道:

“当年宋襄公让邾文公用俘获的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他的兄长司马目夷就曾说过,古时候六种畜牲不能相互用来祭祀,小的祭祀不杀大牲口,何况敢于用人作牺牲呢?祭祀是为了人。人,是神之主也。杀人祭祀,神只会愤怒,哪里还能安心享用?”

须句大夫词穷,那被武卒按在地上的巫师却大声辩解道:“三十年前,季平子伐莒,取郠邑,归来献俘时,便用人于亳社!大夫与我只是效仿而已,小司寇要问罪,为何不去问季氏!”

阚止唾了那巫师一口道:“亏你还敢提!鲁国用人祭祀之陋习始于此,当时臧武仲在齐,在听说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