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北厝换峒醯退俣鹊奈侍狻B砗壕秃苊靼椎闹赋觯骸刚嬲恼秸俣仁侵掷朔咽奔涞牟患涠夏芰俊!埂。А≡ⅲ赫訦ughes(1953),p。193。在这篇论文中,马汉所说的系在这些永恒词句之后:「一个舰队战争的最美好结果,系不用追赶,不用逃跑,但需控制海洋……不是速度,攻击力量是战争中的重要因素……军力不是存在机动之中,但机动是为了军力;除非敌人接着也抵达战场,否则首先到达战场是无益的,你有较多军队与较强大的火力……真正的战争速度不是贸然的行动,而是没有浪费时间的不间断能量。」 ' 未能进行有效的通信与清楚了解战场形势,是无法掌握住机会的。与速度有关的是决策范围;决策必须很快决定,然后转成简单与正确的行动。  
  何谓简单化呢?即当一些琐碎之事发生时,舰队指挥官必须选择简单模式与保持控制。东乡元帅为了获得明确迅速的运动,他领头以简单方式控制并指挥他的纵队,我们相信也领导的那支单纯纵队,可使他那由12条船组成的战斗队伍能以他的意志进行运动。  

 
结语  
  直到一次大战开打前,战场上还很少看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冲击。1865年至1916年这段期间,可说是理论与实际关系的案例研究。这段期间是过度思索的年代,但在战术思想上却处于一个极高峰的时代,这也结合了今日我们所称的作战分析。大部分的战术假设前提都由海军军官加以改进,其讨论则是刊登在专业杂志上。  
  这些战术研究都被作战领导者善加运用。这些战斗舰队以外界所预期的方式进行战斗。战术上的若干争辩,肇因于不曾对下列因素进行检视:纵队、侦搜、集中火力、领导阶层、训练、斗志、或指挥管制的重要性;欺敌、奇袭及船舰速度的有限益处则被低估与误解。  
  在此期间的最后阶段,众人均将焦点集中在长射程及大口径火炮。优势集中是藉集中与运动予以达成。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舰队彼此相互窥探,然后在进入敌方有效射程前迅速展开运动;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前,他们还是必须在视距外开始部署船舰部位,战术侦察于是成为重要工作,而且耗费若干资源。  
  指挥的优劣对于快速运动来说系一主要因素,讲求简单的主张与准则主宰了战术程序。  
  在此时期,其他的趋势计有:  
长距离及摧毁性武器的增加 
强调武器装备与装甲防护,两种观念相互激荡 
战场武器系统灵活度的增加(虽然蒸气推进使战术灵活度增加,但同时牺牲了战略的机动性) 
武器射程及船速越来越大时,战术侦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由于科技因素,最让人惊讶的还是战略。枪炮、鱼雷、水雷及各型船舰的战术角色都在预料之中。不管哪一方皆未预测到近距离封锁的结束、潜舰的战略成功,以及两栖作战的陷阱。这些系相当重要的改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翻译'  
SANJYSAN '扫描'  
SANJYSAN 'OCR'  
Mboat '校对制作' 2004…9  
 
 
 
    
第四章 二次大战的武器革命  
韦恩·休斯 '美'  
'出自《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 2000  
惊讶或剧变?  
五个崭新的战术课题  
航舰作战的战术模式  
  一九四二年的珊瑚海战役  
  一九四二年六月的中途岛海战  
  一九四二年八月的东所罗门战役  
  一九四二年十月的圣塔克鲁兹岛战役  
  一九四四年六月的菲律宾海战役  
战术问题的解决  
结语  
 
 
 
 

 
惊讶或剧变?  
  二次大战期间,海军战术发生了令人惊讶的转变。许多人直称已经预见战术革命即将来临,空权的狂热者则认为此一革命迫在眉睫。偷袭珍珠港与珊瑚海战役将此转变推至顶峰。促成这项改变的动力,早在1920年代与1930年代业已建立。当我们论及航舰作战战术时,对于与其相关事件的回顾就变得深具价值。吾人仅须阅读布洛迪(Bernard Brodie)1942年出版的《海军战略初学者导读》(A Layman's Guide to Naval Strategy),即可知悉战争爆发后三年间的各家不同想法。 ' 原注:参见本书第八章与第九章。布洛迪的著作「机器时代的海权」(Sea Power in the Machine Age)(1943年出版),亦系一本深具洞察力的著作。 '  
  布洛迪的说法并未让人失望,一本有关北欧海岸与地中海水域的海军作战读物,除引导并论定空权的优越性外,亦使吾人对枪炮与飞机间的激烈竞争有所了解。例如:1940年,两艘德国战舰在开阔洋面上捕获并击沉了英国海军航空母舰光荣号(Glorious)。1944年左右,由于美国舰队防空密不可透,日本逐放弃了轰炸攻击,并且中止了神风特攻队的攻击任务。陆基水平轰炸机对战舰的攻击行动,系B…17轰炸机的原始任务,惟其效果不彰。 ' 原注:可以轻易地以几何方式解释此一现象,相关议题的基础分析参见Fioravanzo,pp。177…78。此外,吾人必须增加高空轰炸机与低空攻击机的相互协调,如此方能对缺乏防护的商船进行有效攻击,俾斯麦海战役(Battle of the Bismarck Sea)即证明了此一论点。 ' 鱼雷轰炸机成功地执行了对舰攻击任务,其可视为「无意识」的神风特攻式攻击。最后俯冲轰炸机才展现出不同的战法。如往常般,海上空权的愿景日渐成形,但是战术专家与技术专家并未携手合作,对达此目标的各项细节进行研究。  
  「主力舰司令」(battleship admirals)的重要性不若往昔,下列事件即系明证,1920年代初期,美国曾以主力舰进行空中轰炸测试,参与测试的战舰包括了老式的军舰如印第安那号(Indiana)、纽泽西号(New Jersey)与维吉尼亚号(Virginia)以及新式但未完成的华盛顿号(Washington)战舰。米契尔(Billy Mitchell)曾在试验中,用飞机投弹的方式将一艘老旧的德国军舰东佛里斯兰号(Ostfriesland)击沉。这项试验除了证明重型炸弹可将军舰击沉外,亦显示飞机在昼间击沉一艘在运动中、防御良好与整装待发的战舰困难重重。另一方面,1920年代亦系海军强力支持发展海上空权的重要关键时刻。1922年至1929年间,海军航空部队的预算稳定地维持在1;450万美元,当时海军的总预算删减幅度高达25%。1923年至1929年间,美国航空部队的人数增加了6;750人,此段时期的海军总体人力需求减少了1;500人,前者尚不包括勒星敦(Lexington)与萨拉托加(Saratoga)两艘航舰的众多人力需求。 ' 原注:Melhorn;pp。93;94;and l54。 '  
  一九二一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与意大利五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华盛顿裁军条约(Washington Disarmament Treaty),这项条约对五个签署国拥有的航空母舰总吨位进行了规范,依序分别为135;000吨;135;000吨;81;000吨;60;000吨;60;000吨。在此同时,各签约国的其他海军舰艇不得挪用航舰的允许吨位。服勤与建造的航舰必须依照经验予以分类,但是无须说明吨位……此条约严格地限制了各国主力舰的发展,但未明文干涉各国对航空母舰的发展 ' 原注:Melhorn,p。83。 ' 。1921年至1935年,在条约效力所及期间内,各国拥有的航舰总吨位约略为该国拥有战舰总吨位的三分之一。此期间内,日本与美国建造了条约所允许的最大吨位的航空母舰。就此而论,华盛顿条约不但未对海军空权的发展形成制约,尚且为其提供相当助力。  
  西姆斯(William Sims)、费斯克(Bradley Fiske)、莫非特(William Moffett)、金(Ernest King)、里维斯(Joseph Reeves)与哈特(Thomas Hart)等海军水面舰艇军官,他们很早即明了海军航空部队的重要性,并且鼓励马斯汀(Henry Mustin)、怀汀(Kenneth Whiting)、陶尔斯(John Towers)与麦茨契尔(Marc Mitscher)等飞行军官,加速进行海航兵力的发展。就海航兵力发展而言,美国居于领导地位,并将目光移向开阔的太平洋,日本紧追其后。英国海航兵力发展相对落后,地中海行动的挫败即可说明此点。即令如此,没有海军国家能够预测航空母舰的优越性。两次大战期间,技术发展可说停滞不前,这种情形至1939年战争爆发时方有所改变。尽管如此,这项议题令人拿捏不定。吾人可以考量艾伦(Charles Allen)对技术与战术间的深刻说明:  
  在细腻微妙的相互作用平衡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战舰对抗航舰的议题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则是近来引进的雷达科技。倘若雷达指挥防空火炮被证明是有效用的(或者如其他人所表示,近接引信不久后被引进),那么战术打击战机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影响。倘若早期预警与战机指挥效力降低,航舰的脆弱性就大至无法忍受。就上述任一例子而言,舰队至1945年时已发生了重大改变。 ' 原注:Allen;p。77。 '  
 
  各个强国均已或多或少预见到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角色。飞机系搜索作业所必需的工具,这项工作并非凭空眺望,在雷达发明前,飞机执行这项任务时必须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由于其对战斗兵力如此有用,一且失去空中掩护时,地面部队将会手足无措。倘若航舰的位置过于接近战斗线,其将暴露于敌军的攻击火力之下。早在1930年代,一位航空中队(搜索舰队)的指挥官曾写道:在战略水域受到阻挡的航舰,如同手持利刃但目标显著的盲人般,极易遭到敌方的突袭。 ' 原注:1984年5月,侯恩博士(Dr。 Thomas C。 Hone)曾以书信将此论点告知作者。当时,侯恩系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他曾对1929年至1939年间,美国海军舰队生存的相关历史档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在两次大战期间,劣势海军国家,如与美国作战的日本,或是与英国作战的德国,皆会期盼运用飞机削弱或迟滞敌人的攻击。陆基飞机与海基飞机孰优孰劣的争辩存于许多国家,但获得舰队周遭空域的制空权应是各国普遍的共识,战机将在此项任务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1930年代左右,美国与日本飞行员知悉本身拥有的潜力,但是却苦无机会验证本身的论点。日本海军已进行航舰打击演练,美国海军官员已认知到此系未来的主要威胁来源。吾人认为海军情报的重点应在于对航舰而非战舰的追踪,在日军袭击珍珠港之前,美国并未能够掌握日军航舰行踪。  
  吾人应如何进行战斗,应采取何种战术进行战斗?1941年时,上述问题甚难解答,这种情形甚至延续至两年后的北海、大西洋与地中海等战役。  
  上述情形与一次大战时的情景不同,当时的技术优势已被纳于舰队战术之中。然而,二次大战开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战术的运用却未能掌握其巨大的潜力。以飞机为例,其可快速通过洋面并对水面舰艇进行扫荡的技术显然并未成熟,此点激发保守者的热情,造成彼等仍坚持着舰队优势的固有观念。很大程度而言,除了飞机与激烈的空中缠斗外,二次大战的舰队战术仍系先前战术的再次重复而已。此种情形存在各国海军之中。战术家在战争中期采用的各项战术,到了战争末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