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九四二年八月至一九四三年一月间,美国海军承受了上述四项缺点的恶果。1943年8月至11月的水面战斗期间,美军运用崭新并能与雷达配合的战术,因而享有运用雷达的巨大利益。  

 
阶段一: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  
  最初,日本战术系采短距、多纵队的方式接近,所有的舰艇可以立即行动;并借机动以反制来袭鱼雷。有时驱逐舰位于舰队前方担任哨戒任务,防止舰队遭到伏击。当侦测发现敌人踪迹时,这些舰艇将接近、旋轴,并在发射鱼雷后脱离战场。有些时候,日本舰艇甚至不曾发射一枚炮弹。  
  美国海军采取的战术,系将舰艇以长距、单纵队与紧密间隔进行编队。海军期待能够尽早发现敌踪,试图建立纵队。如此一来,各舰的舰炮均能对接近的敌舰进行攻击,交错形成T字型。倘若敌人的纵队保持完整,那么与其相距10;000码系最佳的距离。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敌人鱼雷攻击,同时有相我方舰炮火力发扬。若果真如此,战斗将以舰炮而非鱼雷揭开序幕(倘若运用鱼雷,推估最有效的距离应不超过5;000码)。  
  由于双方接近速度过快,日本舰艇并非停止不动,其鱼雷极具破坏性。战役最初阶段,美军的战术指挥官不愿在配备雷达的旗舰上进行指挥,因此下达的指令系暧昧与迟疑的。在这种情况下,战斗系在近距离进行,甚至出现混乱的场面。其后,美军指挥官明了日本运用大量鱼雷进行攻击,将对其长距与紧密间隔纵队造成致命威胁。由于美日舰艇相隔距离甚近,并非其期待或需要的,但他们不曾了解日本长予鱼雷的有效距离,与美军巡洋舰和驱逐舰的舰炮有效距离相当。 ' 原注:一个鱼雷迅速发射实例:日本对着美舰炮火的闪光(有时系探照灯)处径行发射鱼雷。8艘舰艇的纵队编队大约4;000码长度,在距离敌舰4;000至8;000码发射时,鱼雷较易进入美舰纵队编队进行攻击。舰艇通常长度超过100码,间距约为500码至600码,如此每发射6枚鱼雷应该命中一艘军舰。若使用30枚鱼雷进行攻击,无须预测或是怀疑,将可对美军舰队形成致命性打击。因为仅须击中一艘巡洋舰或驱逐舰,通常即可达成火力杀伤。麦基尔尼(McKearney)的研究(1985)发现,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日军鱼雷的平均射程为8;500码,其攻击美军编队的平均航程为7;000码至7;500码(P。154)。他推得的结论,日军鱼雷接战的平均命中率为0。06。塔萨弗隆加与库拉湾(Kula Gulf)两个战役中,日军的鱼雷命中率接近0。20(搜录于附录A,pp。188…246)。美军的纵列并非皆以8艘舰艇编成,日军的鱼雷并非全都具有可靠的性能。太平洋战争结束前,美国海军人员藉由理论估计,其有能力对日军的鱼雷航迹进行追踪。 '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二日,美军在瓜达康纳尔北端的艾比蓝角(Cape Esperance)夜战中,首次运用兵力对抗经由该岛南下的日本海军舰队,此次海战发生于美军于萨沃岛溃败五个星期之后。下文中将说明美日双方在第一阶段采取的战术,以及双方在此次战役的行动节奏。美军编成了一支包含9艘舰艇的纵队,部署于日本纵队轴向的垂直方位。日重的纵列中包括3艘巡洋舰与2艘驱逐舰,美军所处的位置极其优异。美军4艘巡洋舰的间距为600码,5艘驱逐舰的间距为500码。美军轻巡洋舰海伦娜号(Helena)与波夕号(Boise)配备有SG型水面搜索雷达。史考特(Norman Scott)将军的旗舰旧金山号(San Francisco)的雷达无法运作,因其系属旧式的长波雷达,极易遭受日军的侦测截断。下文中将对此战役的相关事件进行扼要说明(参见图5…1)。  
  
图5…1 艾比蓝角海战节奏图  
  2325时,海伦娜号侦测到14海里外的空中飞行回迹,经仔细研判后,向上级报告并无任何发现,此事件历时七分钟。  
 
  2332时,史考特基于战术考量,将舰队航向掉转180度。他并不知道日舰正以每分钟1/2哩的速率接近美舰,由于其在机动过程中下达的信号过于模糊,使得前导的3艘驱逐舰进入巡洋舰的接战舷侧,双方争夺进入风向有利位置,此事件历时十分钟。  
 
  2342时,海伦娜号舰长发现日舰在美军纵队右舷6哩方位处;此系进行火炮射击的理想位置。由于雷达故障,史考特未能发现己方3艘驱逐舰的行踪。史考特陷入困境,他询问驱逐舰分队指挥官,3艘驱逐舰的位置何在。托宾上校(Captain Robert G。 Tobin)表示,他觉得这3艘驱逐舰应在巡洋舰右舷的右翼或中间部位。其后,他修正了2艘驱逐舰的位置,另一艘驱逐舰邓肯号(Duncan)未在船艉方位。雷达幕上显现敌人已在4哩之外,史考特相信托宾能指挥管制这3艘驱逐舰。邓肯号航向日舰,日军并无登陆该岛企图。此事件历时三分钟。  
 
  2345时,5艘日本军舰尚不知本身已陷入险境之中,当接近至21/2哩时,日视发现美舰海伦娜号。藉由雷达接触,方知自己过于大意。舰长请求准予对日舰进行射击。由于信号模糊,史考特以为海伦娜号是在询问他是否收到另一信文,故回称「确定」, ' 原注:带疑问性的「收到」系一充满模糊意义的信号用语。 ' 没想到接下来海伦娜号遂以其15门6英寸炮与4门5英寸炮对日舰进行轰击。此事件历时一分钟。  
 
  2346时,美军的炮击使得日本目瞪口呆,直至美军出现时,日军方才恍然大悟,然其处境已如美军在萨弗战役般的狼狙不堪。在发射5枚鱼雷攻击美军失败时,日军立即转向180度脱离。 ' 原注:corpen系指尾随旗舰机动,corpen…18意指向右舨方位转向180度。 ' 事件发生时,美日舰艇相距2哩,系属近距发射。此事件历时一分钟。  
 
  2347时,史考特下令旗舰以外的其他舰艇停止射击。这项命令没有特别原因,由于法伦侯特号(Farenholt)与邓肯号两舰位于射线上,战斗进行中将迟缓美军各舰左舷6吋炮与5吋炮的射击动作。此事件历时四分钟。  
 
  2351时,史考特再下令开火,由于大部分的美舰并未停止对日舰的射击。美军舰艇并未拥有火力分配计画,各舰火力系朝所见日舰集中,两艘驱逐舰受损并起火燃烧,火力分配系一个不曾寻求解决的战术难题。  
 
  日本舰艇开始逃窜,没有任何舰艇热切投入战斗。美军4艘巡洋舰与5艘驱逐舰,对日本3艘巡洋舰与2艘驱逐舰施予奇袭。美军2艘驱逐舰与1艘巡洋舰遭日本击沉或重创;另有2艘驱逐舰与1艘巡洋舰系自行凿沉或陷入瘫痪。许多损害系己方误击,邓肯号的沉没即系美军舰炮所造成的。  
  美国海军将艾比蓝角战役视为一次胜利,在美军的强大炮火与主动精神协助下,日军遭到彻底歼灭。在感测革命的早期年代中,美国运用的工具计有雷达、无线电、电子反制与笨拙的信号书。在艾比蓝角战役中,美军并未使用鱼雷。由于日军疏于准备,亦未备便进行反击,因此,日军并未使用致命性的武器——鱼雷。  
  美国海军兵力系现成的,摩里逊(Morison)指出,除炮火纵队(gun…column)计画外,美军并无其他战斗计画。此外,在雷达首次接触日军与美军下达攻击指令间,决策步调相当紊乱。最遭糕的是,由于艾比蓝角战役被视为一次胜利,导致美国在塔萨弗隆加(Tassafaronga)与日后的战役中,采取相同战术。  
  六个星期后的塔萨弗隆加战役,充份显露美军各项缺点,计有拼凑的团队、无经验的领导、与过时且紧密间距的单一纵队。再次,美国以5艘巡洋舰与6艘驱逐舰的压倒性兵力,用以对抗日军的8艘驱逐舰,这些舰艇当中的6艘系装载补给品之用的。这8艘驱逐舰的动向很早即被美军侦得,时间长到足以对其发动奇袭。配合雷达射控,舰炮的理想开火距离是8000码至10;000码。由于定时不够精准、鱼雷太晚发射,加上美军认为本身远在日军鱼雷攻击射程之外,这些因素交互影响,造成了美军在此次战役中的惨败。在这次交战中,日军指挥官为田中(Raizo Tanaka)少将,1941年起他即长期从事驱逐舰部队的训练。田中使用长矛鱼雷对美舰进行猛烈攻击,造成了美军5艘巡洋舰中的4艘沉没或重创,日军方面仅损失了一艘哨戒驱逐舰。此次战役,美军的指挥官系赖特(Carleton Wright),作战计画并非由其拟定,而系战役前两天由其他人处获得这份计画。当尼米兹接到战役结果报告时,他指出此次战役给予美军的教训是:「训练、训练再训练!」但是,美军似乎并未从中获得任何教训。  

 
阶段二:1943年7月至11月  
  萨弗战役届满一年后,美军在经历二次战斗后,终于夺下了瓜达康纳尔。日军如往常般地与美军进行激烈战斗。但是,其较以往更为专业,并能利用较佳搜索方式侦测美军,例如夜间空中侦察、雷达电子反制与基型搜索雷达等。美军面对日军顽强抵抗,但其战斗技能益趋成熟。首先,美军拥有训练良好的战斗部队。其次,美军拥有健全的战术作为。鱼雷由3或4艘驱逐舰组成的小型、紧密分队发射,两个分队用以执行这项任务,一个分队发射鱼雷后立即转向;另一分队冉行发射鱼雷,最后再以舰炮进行扫荡。巡洋舰出现后,其与日舰至少保持10;000码距离,避免遭到日军鱼雷致命性的攻击。然而,最佳方式则系让驱逐舰来攻击敌方,因为驱逐舰配备有杀伤性武器。  
  一九四三年八月六日至七日,美目双方发生了维拉湾(Vella Gulf)战斗,美军将各项战术予以结合用于这次战斗。美国海军预知日本将对瓜岛进行整补,故派遣穆斯布拉格(Frederick Moosbrugger)担任指挥官率舰拦截日军,此次参战兵力由驱逐舰单独组成,美军得以将任务、火力与搜索三项优势融入战斗之中。根据波特(E。B。 Potter)的说法,穆斯布拉格采用了勃克(Arleigh Burke)拟定的战斗计画 ' 原注:Potter;p。313。 ' 。这份计画充分地显现勃克的锐利目光,计画精要参见图5…2。在这次战役中,美军编成两个单位,各由3艘训练良好的驱逐舰组成,其在战术遂行上系由雷达提供协助,得以精确进行机动。第一分队由穆斯布拉格指挥,携行了44枚鱼雷,将尽可能地对日舰进行鱼雷攻击。第二分队的3艘驱逐舰由辛普森(Rodger Simpson)中校指挥,由于各舰防空炮台较重,仅携行了24枚鱼雷。两个分队对着敌人舰船前进,其后转向并发射鱼雷。和日军的战术一样,美军采隐匿方式进行且未使用舰炮。鱼雷发射完毕后,美军使用舰炮对日本舰艇进行攻击,这个阶段驱逐舰应小心防范,避免遭到敌方攻击而损伤。  
  八月六日的热带暴雨,使得美军舰艇的SG型雷达功能混乱。柯隆班加拉(Kolombangara)与维拉拉维拉(Vella Lavellaj四周岛屿造成雷达回迹混乱,致使军事行动益形复杂。由于先前美军的夜间搜索飞机为日军发现,日本方面于是提高警觉。日军主要任务在对柯隆班加拉驻军增援,4艘驱逐舰担任人员运输任务。由于日军对美军的兵力比处于2:3不利态势,这项缺陷极可能使其在战斗初期遭到挫败。 ' 原注:无论如何,双方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