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术趋势与不变原则总结  

 
海战史趋势  
武器(鱼雷、飞机、飞弹)速度之增加较投射载台之速度(舰船或岸置单位)为快。 
载台速度重要性次于武器速度,发射速度有赖侦搜与指挥管制之程序,以及武器本身之速度。 
运动性对兵力集中与优先打击之重要性降低,但对闪避敌人武器而言,重要性不减反增。 
武器有效射程之重要性超越了武器之威力。 
武器威力大幅增加,特别是攻船武器。 
武器射程与威力扩大了敌我双方舰队间之无人地带,此一地区之主要活动为侦搜与屏卫。 
武器射程与威力增加亦提升陆地与海上之互动,岸置部队参与海战之程度逐渐增加。 
防御之发展逐渐以防御力(火力与软杀)为重心,而非以往之持续战力(承受打击之能力)。 
造舰工程师对前一观点的接受度过快。建造主要军舰时,仍应将持续战力纳入设计。 
未来部队散布范围广大,有赖指挥管制集中火力。 
在港舰与地面飞机容易遭受攻击。港口不再是安全的庇护所。 
侦搜系统之搜索范围必须与武器射程齐头并进。 
侦搜范围就垂直面而言已大幅增加。由于许多武器其有三度空间作战功能,故空中、水面与水下侦搜逐渐相互为用。 
太空侦搜系统将导致太空作战。 
武器、感测器与通信射程或距离增加,而反侦搜效能亦将随之提升。 
 

 
海战史中不变之原则  
依据预期战况实施运动仍是作战重要之一环,如今其实施之规模更大。 
运动之目的系取得相对于敌人之优势位置,地面战中强调某些地点具绝对优势,在海战中不见得适用。但特定地点可能对战略结果有所影响。 
吾人平时对军舰之机动力过于夸大,其战术价值须依据机动力的取得牺牲了哪些能力方能衡量。 
首先发挥有效武力永远是首要之战术目标。 
如双方持续交火,只需些微之优势即可产生决定性效果,甚而在未受相当损害情形下赢得胜利。 
劣势兵力如具备优异侦搜与指挥管制能力,并一次发挥庞大火力(如齐射),将可战胜。故劣势的一方须具备充足火力。 
火力效果未如平时预期,然投射决定性火力之可能性普遍存在。 
自有海战以来,作战中表现最佳之舰队不会保留战术后备部队。 
反制武力、反侦搜以及指挥管制反制措施等旨在迟滞或降低敌军火力,待我军火力发挥效果。 
防御无法主导海战,充其量能发挥迟滞功效。 
防御在因应或抑制新武器效能上具有惊人的弹性。例如,当装甲成功地防御炮弹,而导致反装甲火箭问世时;当美军防空系统有效摧毁敌战机,而导致神风特攻队的出现时。 
与陆军部队相较,海军部队较难以补充战力。由于海战中攻击具有绝对地位,因此高层较不愿置海军部队于险境。 
战术指挥官一向希望其侦搜能力能与武器射程与发射速度相当。 
侦搜能力似乎永远不足。 
反侦搜成为压制敌人侦搜之主要利器。 
战术奇袭之可能性增加。敌我皆可能发动奇袭。 
由于两军皆有可能发动突然猛烈之攻击,故遭奇袭后,损伤愈益严重。 
欺敌(亦即隐藏我火力、迟滞敌侦搜作业、干扰敌指挥)愈益重要,且攸关舰队战术成功与否。 
指挥管制能力提升,但永远无法满足需求。汇整侦搜情报之现代决策辅助系统能改善决策时机,减少决策所需时间。 
现代作战使战场处处充满危险。事实上,由于先行从事远距离部署在今日变成相当重要,故吾人难以界定现代作战于何时开始。 
战术指挥官必须集中更多注意力在侦搜作业上,而非火力投射。 
过去廿年来,感测器与通信网路之范畴与复杂性以极快之速度增加。 
作战的趋势与机器系统有关。 
战术指挥官应时时准备重新分配部队任务,牺牲火力从事侦搜与屏卫作业。 
时间与时机系指挥管制与反制敌指挥管制之主要考量因素。 
指挥首要之务系维持管制,管制系战胜之前提。 
状况评估、对敌状况评估与博奕理论等皆为指挥管制不可或缺之工具。 
运用状况评估或其他规画过程时,劣势兵力指挥官必须承担风险方可赢得胜利。 
舰队管制之步调从古至今并未有多大变化。计画、准则、训练与战斗经验等,能降低指挥官因作战节律而不知所措的可能性。 
复杂战术系平时之假定,一旦战事爆发后,一切战术变得极为简单。 
作战的不变原则都与人有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翻译'  
SANJYSAN '扫描'  
SANJYSAN 'OCR'  
Mboat '校对制作' 2005…5  
 
 
 
    
第九章 科技的趋势与不变原则  
韦恩·休斯 '美'  
'出自《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 2000  
科技进展与战术变革  
秘密武器与战时出敌不意之效果  
平时之渐进式与革命性研发  
论武器系统运用之转型  
万帕诺亚格号轶事  
促成转型  
结语  
 
 
 
 

 
科技进展与战术变革  
  本章系战术趋势与不变原则之补充。科技向来以改变战术著称,科技能促成战术的新发展,却无法影响战术不变之原则。事实上,科技的进展以及其时时改变战术的特质亦为作战不变之重要原则。重要的是,今日科学进步快速是否亦相对地影响军事发展。科技影响所及是否不限于战术?此种影响是否愈来愈大?  
  科技发展之速度是否亦加速了革命性武器与侦测器问世的可能?了解这个问题后,方能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新科技之效能须在一系列作战中运用多少次方足以影响战争之结果?亦即,新科技需要多少的使用频率与多大的规模?  
  新科技出现时,吾人如何看待,方能将之运用于作战?  
  杜普易(Trevor Dupuy)在其许多未出版之研究中搜罗多事例证明,在地面战中,新武器对战果的影响通常有其局限性,且效果短暂。渠认为,突飞猛进的科技本身从未有助于赢得战争,但衍生之战术革命则不然。拿破仑机动运用大炮的战术系革命性作为,然野战炮在当时并非新发明。英国发明战车,法国的战车性能优异且数量庞大,但德国却能以闪电战术充分运用战车赢得胜利。上例中大炮与战车在当时并非秘密武器,却以新的方式运用达到相当效果。战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新武器,英国在坎布累(Cambrai; ' 译注:位于法国,曾于1917年、1918年发生战事 ' 战役中大量使用,虽获致初步胜利,但未能将战果扩大。因此有人认为,在相关战术成熟之前,英国糟踢了战车科技。此点衍生一个问题,吾人是否可能在战时秘密且大量地发展某种武器以及相关战术与训练,俾掌握战局?抑或新武器之影响仅具有局部而短暂之功能?  

 
秘密武器与战时出敌不意之效果  
  由于大型海战不多,故新科技对决策的影响较大。破码技术大幅提升同盟国的侦搜能力,历史上有一项秘密武器的重要性可与之相提并论:韩国海军将领李舜臣(Li Sun…Sin)发明之「龟船」(kwi…suns)于1592年在笔山与黄海打败日军。  
  另一项秘密武器系日本之长矛(Long Lance)鱼雷。即使到了1943年夏季,美军还无法确定这是何种武器,为何其效果卓著?长矛鱼雷于1930年代研发,日本巡洋舰与驱逐舰官兵均曾密集从事相关训练。美军在太平洋战争肇始之时脾睨日本科技,其过度自信之程度,与德国和日本认为其密码无懈可击时一般。  
  另一项秘密武器是原子弹。原子弹并非海军武器,亦不能视为战术性武器。1945年,原子弹对日本造成致命一击。是项科技研发历时四年,仅有两枚制成。在平时,吾人是否有可能将这个「终极武器」之研发列为机密?事实证明不太可能,尤其在美国。评多美国人认为秘密武器应公诸于世。桑默斯上校(Colonel Harry Summers)在其「战略论」(On Strategy)中提到,国家如未考量人民反应,将无法有效地长久作战。吾人如阅读过苏联战争律(Soviet Union laws of war)以及马汉、克劳塞维茨、甚至孙子等人之著作,即可了解森姆思所言并非新理论。人民、社会与政府的自由观将决定秘密武器之发展能维持在何种机密程度。读者亦应参阅35年前布希(Vannevar Bush)所着之「现代武器与自由人民」(Modern Arms and Free Men)。布希在结论中提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资讯交流程度较高的国家与法西斯封闭国家如德国与意大利相较,对科技运用之程度较高。 ' 原注:Bush;pp。193…232。 ' 诚然,吾人如欲赢得科技战争,须拥有较好之科技或保密度,两者皆不可逊于敌人。  
  然新武器所欲效果往往未尽人意,以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实例,大多为海军武器:  
磁性感应水雷:德国用以封锁英伦三岛港口,功效良好,但由于过早使用,易遭反制。 
美制鱼雷磁性引爆器:于战前研发,效果不彰,影响美军作战。短距离作战时,还可能造成美军严重伤亡。英军与德军之精密鱼雷早期亦产生若干问题。 
近发引信:大战期间大多禁止于任何水域上空使用,避免德国人拾获,从而汲取相关科技来对付美国战略轰炸机。 
夜间战斗机:功效优异,但数量太少,无法决定战果。 
潜舰:功能强大,但其作为反制战舰之功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众所周知(并非秘密)。 
声纳:反制潜舰之利器,发展时相当保密,但不足以消除潜舰威胁。 
雷达干扰丝(window):丝状铝箔,用以干扰敌战机侦测雷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已拥有干扰丝,但迟至盟军于1943年7月轰炸汉堡时方使用。双方皆认为雷达干扰丝系对战争助益极大之利器。 
喷射机、V…1与V…2飞弹,以及呼吸管潜舰:大战末期方问世,对战局影响有限。 
 
  以下皆为新武器秘密或公开何以未能发挥功效之原因:  
生产受限,例如磁性水雷。 
测试受限,例如鱼雷引爆器。 
复杂性高,作业人员须技术纯熟,并能结合至舰队战术中,例如雷达与夜间战斗机。 
过于简单,可能为敌人所用,例如雷达干扰丝。 
采用后失败之可能性,例如美国磁性鱼雷。 
期望过高,如声纳。 
长期研发期间保持机密之代价,如德国纳粹之秘密武器。 
 
  吾人因此可知,战时海军的新武器并不易发挥所欲效果。也因此战时新研发之武器可继续发展,直至相关数量、战术与训练皆已齐备。而指挥官在战时就是希望能用尽一切武器,也是未可厚非。对面临新武器威胁的一方而言,笔者认为无须恐惧,仅需戒慎即可。  

 
平时之渐进式与革命性研发  
  平时之状况则与前述呈鲜明对比。敌人可在平时有充裕时间发现吾人之新武器科技,并在战争来临之前采取因应作为。但平时研发之新武器,吾人是否能在战时充分发挥其战术影响力?吾人如低估敌发展之新武器,未能投注经费研发反制措施,忽略因应之战术与训练,势将自尝苦果。显然地对战术人员而言,他的职责在于发挥现有武器功能:采分散部署、闪躲?还是采先制攻击?是否无视受损系统,将所余武器以更新或更好之方法加以运用?他事前如未发现新威胁并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