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截至目前为止,吾人尚未赋予S舰队任务。假设S必须与T作战,尽管注定失败,仍须竭尽一切努力,尽可能对T造成损害。如S指挥官对吾人前面所述了然于胸,则可估算,如将所有飞弹攻击敌部份兵力,会获致些许成效。战术作为向来难以完全依据计画行之,故吾人之战术将简单可行。此时指挥官面临之问题为,攻击那些目标?容易攻击之目标可作为选择方案,包括大型军舰,此类军舰之防御力与持续战力不若小型舰。  
  运输舰与两栖舰亦在易攻击目标之列。1982年5月英军登陆圣卡罗斯(San Carlos Water)时,阿根廷空军战斗轰炸机并未掌握此一要领。阿根廷战机并未攻击两栖登陆舰,渠等认为摧毁护卫船团后即可取得优势,但此举太过艰难。飞行员事后回忆,当时仅凭直觉,攻击对其射击之军舰。如渠等事先运用公式,即可了解应攻击滩头上运载部队之舰船。  
  目前吾人探讨之重心集中于B如何分配火力攻击T部份兵力,俾获致些许战果。S舰队指挥官知道,旗下7艘护卫舰,每艘可发射8枚飞弹,其中4枚将可命中目标。而敌舰每艘如遭3枚飞弹命中随即沉没(1。5枚失去战力,1。5枚击沉)。为使战术简单化,S舰队指挥官下令各舰8枚飞弹一次发射,集中攻击敌某舰。如一切顺利,可击沉7艘T舰。假设T舰队为求集中火力,将25艘军舰采单一编队作业,二艘S舰同时攻击同一目标之机率不高。  
  假设S打算攻击半数敌舰,亦即约12艘。所有飞弹除以12平均分配,结果如下:  
  
 
  8艘失去战力(遭到攻击的军舰为12艘)  
  击沉7或8艘总比0来得好,故S舰队指挥官应两者择其一。  
  读者或许有意了解S舰队最多可摧毁多少数量,如将目标定为10艘,则△7=10。最大估算系作战分析人员较中意之结果,但不切实际。从实际角度观之,S舰队指挥官必须了解:第一,渠毫无胜算;第二,如上级下令务必接敌,必须就前述两项方案择一行之,俾使敌军受创。计算敌最大损伤并不重要,因作战时有太多未知因素会影响火力分配与攻击成效,且攻击时可能误击现场之中立船只。运用公式时如采平均值,上述未知因素的影响将降至最低。  
  如何在作战计画时,将战斗环境之实际资料运用于齐射公式中?吾人须谨记,敌军亦有其战术选择方案。假设T舰队指挥官运用公式计算后,了解S舰队将攻击其部份兵力,渠将致力降低S舰队之攻击效能。渠亦深知,胜利是轻而易举的,故可集中适量军舰发挥齐射火力,无须将25艘军舰全数投入行动,此举太过浪费飞弹,且可能使太多军舰遭敌攻击。渠亦了解,如侦搜能力优于S舰队,且能先发攻击,不会折损任何一艘军舰。同样地,当渠执行追踪、协调攻击及发射飞弹之时,S亦可能在被袭之前侦得T,并发射飞弹。而S侦搜能力可能较为优异,此时T容易遭受奇袭。  
  故T指挥官可将舰队分成数个战队实施周波攻击,各战队轮番上阵。各战队应足以摧毁S所有之军舰,平均打击力如下:  
  
 
  T并依此结果计算需多少枚方可获致△S=7的结果。  
  
 
  答案是每周波5艘军舰。实际上,指挥官会考量各周波之兵力搭配,例如,企鹅飞弹快艇亦或鱼叉飞弹舰,或者两者混合编队于同一周波。编队间距可依据准则行之,其他诸多决策则依战场实际状况而定。  
  T指挥官应采何种作为方能在交火中降低损失?如一周波有5艘舰艇,S(此时即占数量优势)就有多余火力:  
  
 
  十五艘远超过实际的三倍,故T之第一周波全军覆没。但充其量损失5艘军舰胜于平均损失7或8艘。实际上T以5艘军舰足以摧毁S之7艘。S可能会有部份军舰躲过第一周波攻击,除非S之战术计算极为精确,否则所余军舰此时已无飞弹,而T所余20艘仍配备齐全。  
  吾人已就战事即将开始且获得部份资料时如何进行战术规画作了说明。如战机加入侦搜与攻击行动时,会产生许多影响,然仍可运用齐射公式加以计算。有些作战取决于侦搜范围与武器射程能否大于敌军。1986年3月美海军攻击雪特拉湾(Gulf of Sidra)利比亚军舰之行动即为一例。当时美军行动之遂行在于优异侦搜与长程打击能力,而利比亚之防御力与持续战力毫无作用。训练、欺敌以及指挥管制作业之精良亦为决胜因素。1973年10月以色列与叙利亚或埃及间之海战即为一例,这些战役系战术状况不明下之飞弹作战。叙利亚与埃及海军飞弹射程优于以色列,却未命中任何目标,以色列之命中率反而相当高。  
  如欲计算出比本章所提更为精细之数值,包括侦搜、欺敌、武器射程及战机等,的确有可能,惟须更多资料,以及更复杂之计算方式。有关1986年版所提之侦搜范围与武器射程之计算方式将于本章结尾部份再次提出讨论。  

 
战术网路  
  美海军致力于研发战术网路,最新的方案系「以网路为中心之作战」(Network Centric Warfare) ' 译注:此名称系由海军中将Arthur Cebrowski所创。由于此一概念仍在发展中,文内相关描述系笔者对此概念之诠释。 ' ,其内涵超越指挥管制与资讯作战。以网路为中心之作战包括三个网络:第一,感测网络,用以比对情报;第二,指挥管制网络,各单位可交换作战计画、战术任务、命令,或依状况改变计画、任务与命令;第三,武器网络,旨在分配目标与协调火力。各网络系采垂直连结,故各项作为由感测系统送至决策人员,再传达置武器系统。从外表观之,笔者并未发现任何反制功能,但实际上,以网路为中心之作战隐含各种反制能力,包括反侦搜、指挥管制反制措施与反制武力等,俾削弱敌战术能力,同时干扰其网络运作。  
  此处齐射公式假设上述三种网络皆彼此构联,因此A和2、20或200艘军舰构联皆无关紧要。公式中则假设网路可能仅具雏形,大多靠准则之完善作为主要协调工具,亦可能已完成网络整合,成为自动化网路,后者系美国「以网路为中心作战」系统之目标。就最大程度而言,公式代表网路可横向与纵向运作。  
  指挥管制(C2)无须以其他辞汇代替。例如aA代表一艘军舰最大命中率乘以军舰数目。在作战迷雾中,不允许有两艘船攻击同一目标,其他浪费飞弹或不符合效率之情事亦不被容许。防御火力与软杀措施无法由外在行为观察得知。事实上,整个公式代表一支网路连结兵力。吾人切不可期望网路连结作战之结果会超越计算结果。一旦网路连结失效,后果惨重。这也是何以σ值与δ值是由0(网路连结效果极差)至1(完美的网路连结)。  

 
集中兵力从事防御  
  网路可使散布各处之军舰在同一时间对特定地区实施同步攻击。然各舰间距过远时,即无法相互防御,从而易遭攻击。水面舰之主要战术特性在于能相互防御。若舰艇透过相互防护可达到整体防护之目的,则适用兵力集中。航空母舰飞机执行战斗空中巡逻任务时,舰队已具备区域防御之能力。地对空飞弹有效射程如能达20浬,已可防护一个船团。如能因应来袭攻船飞弹,效果更佳。  
  舰队最重要的因素是数量优势;小型军舰数量愈多,在战术上就愈具弹性。舰队中最小的单位就是军舰。美海军系由性能优异之大型军舰组成,其中许多军舰具备区域防御能力。美海军大多基于防御理由,而牺牲数量换取品质 ' 译注:另一项原因系节省成本。大型军舰之排水量如为小型军舰之三倍,可携带三倍酬载,而成本可能仅为二倍。有时候为了酬载之故,军舰体积必须够大,例如舰载机。大型军舰适合在各种天候下执行长程巡弋。 ' 。美海军作战舰队须能摧毁敌人可能发动之奇袭,故利用广大的海上空间与层次防御,第一道防线为F…14战机,第二道为对空飞弹,最后是点防御系统。持续战力(承受飞弹命中之能力)曾经是重要因素,如今已式微。  
  由于大型舰队采疏散编队时,军舰易遭攻击,故应采密集编队或分割成数个船团,俾能集中兵力,构建坚实防御能力。此时舰队有无网路构联并不重要。即令船团间协调未尽完善,相互防御之功效仍不容忽视。  
  此项原则并非新颖概念。舰队采疏散或密集编队向来系基于防御考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航空母舰战术即以此为原则,成效良好。如相互防御能构成强大防御力,则应集中兵力,1944年美国航母舰队之作为即为一例。反之防御力薄弱时,则须采疏散编队,1942年美航母舰队即采取此一作为因应空袭,但需要优异侦搜能力,并能先发制人。如反制武力不足,但指挥管制网络若能充分协调散布各处之火力,发挥集中攻击效能,图11…b战术2(分散广正面攻击)为可行方案。  
  就目前环境言之,战术3(循序攻击)之优势较适用于滨海作战。因滨海水域容易发动奇袭,舰队于短时间内即遭摧毁。1943年所罗门海战中,勃克凭借雷达侦测范围与鱼雷齐放之优势,采用此战术。集中兵力从事防御着重于数量,然美海军神盾级巡洋舰却可称为单舰舰队 ' 译注:笔者提过,战术单位起码应由两艘可相互支援之军舰组成,谈到神盾级时,此概念仍然适用。 ' ,具备优异之侦搜打击能力,系统包括雷达、直升机与飞弹等,并可自卫星取得情报,能管制其作战空间,防范来自空中、水下或水面之攻击。神盾级巡洋舰之功能与一般舰队无异:摧毁邻近敌舰队,掌握制海权。依据兵力集中原则,一艘军舰不足以防御时,则须增加一至二艘,但神盾级巡洋舰未必如此  
  事实上,一艘神盾级巡洋舰就相当于图11…1之A军,只是将图上的三个黑点结合成为一个。神盾级巡洋舰体积大,功能强,以极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获致强大防御力。舰上配备之追瞄雷达与指挥管制设施造价高昂(约为整艘军舰造价之一半),故需要强大防御能力提供防护。神盾级巡洋舰之作战能力亦因其庞大火力而发挥至极。  
  当吾人研究以少量大型舰艇从事防御时,并无以往之相关作战资料可供参考,但这不构成无法进行明确研究的理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舰炮所进行之研究,后来发挥相当大的功效。尽管其研析未尽精确(平时之研析向来过于乐观),却有助改善舰炮效能:测距、预测敌位置、严格保持间距,以及采取最佳编队等。下列计算将有助吾人了解,公式中之数值未必精确。  
  神盾级巡洋舰携带32枚防空飞弹,俾因应来自空中、水面与水下之攻船巡弋飞弹。依据准则,每枚来袭飞弹将以两枚防空飞弹拦截之,故其防御力a3=16。此处假设点防御系统能弥补防空飞弹能力之不足,确保无攻船飞弹穿越防御网。另外,敌我距离远,能充分获得早期预警,故δ=1。0。在攻击上,该舰配备32枚飞弹,命中率H=0。75,故其攻击力α=24。持续战力不确定,约需2至4枚攻船飞弹方能使其失去战力。敌军各项诸元与图11…1相同,亦即打击力β=6,防御力b3=1,持续战力b1=1。敌舰队可能由飞弹快艇组成或类似P…3C之海上巡逻机,携带8枚飞弹,可命中6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