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五牛图之五:关于林彪-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阁”之称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位高权重,炙手可热,一时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的说法。饶漱石(1903—1975,江西临川人)则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主管组织人事、劳动工资。
  毛泽东一向非常欣赏倚重高岗,对主持中央日常党政工作的刘少奇和周恩来则有所不满,屡加批评。高岗与刘少奇积不相能;而资历较浅的饶漱石之所以能在新四军和华东地区扶摇直上,除他本人的才能和努力外,亦得力于刘少奇的器重和提拔。这番,高、饶两人戏剧性地联起手来,兴风作浪。
  1953年夏季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薄一波因为新税制等问题受到严厉批评。高岗“批薄射刘”,矛头直指党内二号人物刘少奇。一时间,弄得刘灰头灰脸,狼狈不堪,相当被动,地位几乎不保。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安子文(长期在中央组织部门工作,时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私拟了一份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拿去向高岗征求意见。这份名单,不仅未经中央授权,而且据说居然“有薄(一波)无林(彪)”!高岗趁机发难,激起轩然大波,军队高干与从事白区地下工作出身的高干之间的矛盾趋于公开化、白热化。饶漱石对“胆大妄为”的安子文极为不满,并认为刘少奇偏袒安,与他为难。饶与刘关系急剧恶化,客观上对高岗起了策应作用。
  高岗喜出望外,认为“吾道不孤”,见猎心喜食指大动,猛批刘少奇之余,矛锋又兼及名为总理实际当时仅分管外交工作的周恩来。刘、周忍无可忍,联手反击。浓烟滚滚难解难分之际,斜刺里忽然杀出陈云、邓小平两员大将,表态坚决拥刘,维护党内安定团结。形势突然逆转,扑朔迷离。
  身在杭州休养的仲裁者毛泽东担心造成党的分裂,想保持某种平衡,于是致信给在北京主持准备召开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的刘少奇,一再强调指出:“对任何同志的自我批评均表欢迎,但应尽可能避免对任何同志展开批评”;同时要求高岗、刘少奇各自作一份自我批评。毛各打五十大板,似乎想一碗水端平,可谓煞费苦心。
  毛泽东没有出席七届四中全会。主持会议的刘少奇、周恩来并没严格遵照毛的指示行事,而是抓住这个空隙,借机发力,将高饶的问题无限上纲上线,批倒斗臭,让毛面对一个未必符合其本心的既成事实。毛心里肯定相当恼火,但一时却也有苦难言,高饶只得成为牺牲品。高岗愤而自杀,饶漱石则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成为阶下囚。向来对刘少奇有意见、以敢作敢为著称的陶铸,文革初期一度骤升至中央第四号人物的高位,却不敢向刘开炮,相当程度上就是汲取了高岗的教训,看到“曹营之事,真是难办”,少奇同志在党内的势力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担心打虎不死,反被虎伤。
  高饶事件是中共历史上的一大不幸。它开了建国后党内斗争一个灾难性的先河,也为后来陆续发生的许多事件埋下了前因。
  毛泽东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伸手岂止高饶!
  高饶事件最大的赢家并非刘少奇,而是邓小平。刘只是保住了既有权位,而本来只是在政务院分管铁路、交通、邮电工作的邓则几乎接任了高、饶二人在党内所有重要职务,一鸣惊人。邓小平就此与本来渊源甚浅的刘少奇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高饶事件的定性报告,亦为小平所作。在八大,邓更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进入核心领导层。
  军方两大巨头彭德怀、林彪,都与高岗有过成功而愉快的合作经历,对高麻子的才能和魄力非常欣赏。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高岗,除了在毛泽东面前心悦诚服外,唯独对林彪敬服有加。高岗曾对邓小平说:“我在林总直接领导下工作过,林总是个天才的统帅,无论政治水平、军事水平,还是思想水平、领导水平,都是第一流的,绝对非凡。三大战役,林总有两个,率领四野从中国的最北边打到最南边,了不起啊!哦,当然,你小平同志也有个淮海战役嘛。”邓小平当时回答:“我哪能跟林总比。淮海也不是我一个人,还有刘伯承、陈毅他们。”
  林、邓两人,本来就有瑜亮情结。以林彪的性格和为人,他肯定同情高岗,而不会对高饶事件前后邓的做法有好感。这一切,都是耐人寻味的。
  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范斯莱克说:“对中国上层领导人的行为,我们好像是站在一个舞台前,幕布只是升起来了一点点,我们只能看到一些脚在舞台上移动,却看不到也听不到其它部分。”
  2。八大
  八大确立了中共权力新格局。毛泽东下了几手闲子。
  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如日中天的毛泽东未得全票:他将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林彪。
  这绝对非同寻常。中共高层还有谁蒙受过最高领袖如此不世荣宠?
  毛泽东的用意,林彪和局外人各自的感受,不难推想
  。
  3。八届五中全会
  1958年5月,在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毛刘周朱陈林邓”七大领袖之一。这是林彪在党内地位第一次超迈实际上的军队领袖彭德怀,也是他被后起之秀邓小平一度超越后再度反超领先。
  在此前后,林彪还是以休养为主,没做多少实际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枉驾屈尊,多次亲自到苏州等林彪的休养地前往看望,并亲书条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赠——这是曹操杰作《龟虽寿》中的名句。主席对元帅惟一的批评是说他“有暮气”,要求他振作起来,多做工作。诚可谓关怀备至,期望殷切。毛泽东一再说,希望林彪能多活20年,因为他有马列主义。
  1。庐山会议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庐山,中国首屈一指的风景文化名山,却是中共党和军队的不祥之地:彭德怀和林彪,先后两任国防部长,排名第二、第三的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代表,时隔十余年,先后在庐山遭遇不测。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翻船。作为救兵中途被毛泽东急召上山的林彪一定很矛盾:一边是功勋卓著、刚直敢言、多年并肩作战、相处甚得、感情深厚的老战友,一边是亦师亦友、对自己有着深厚知遇之恩的共和国缔造者。最终,他选择了支持毛,但决不对彭无中生有落井下石。有人说林批彭调门儿怎么怎么高,是不符合事实的。谓予不信,不妨参看贺龙、罗瑞卿、肖华、苏振华等将帅的发言,比较一下即可。林曾这样暗自发泄对毛整倒彭的不满:“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林彪一向是现实主义者,很少大脑发热,对人对事极有主见,清醒冷静,从不盲信盲从,即便对待毛泽东也是如此——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但在当时的环境与氛围下,哪怕你众醉独醒,又能如何呢?邓小平后来也说过:“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那么,养帅超过千日,又是为了什么?
  林彪取代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913之后,这居然也成为他的一条罪状。在当时,这难道不是众望所归吗?舍林其谁?到底是林彪自己念念在兹还是主席对他亟需倚重,一步步将他推上前台的呢?
  5。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五级领导干部,军队有关负责干部,重要企业干部,共7118人,因此又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是中共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针对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总结,以便清理和纠正左倾错误,统一全党认识,进一步落实“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工作方针。毛泽东号召发扬民主,“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以来,“天灾人祸”接二连三。三年多的连续失误,导致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都出现了严重困难,群众怨声载道,党内也议论纷纷。中共领导集体头脑逐渐冷静下来,务实派抬头,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人的主导下,开始调整政策,总结教训,纠正错误。截至1961年底,农业形势开始好转,工业也停止滑坡,国民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发展。刘少奇声誉鹊起,在党内外的威望空前高涨。
  1月27日,刘少奇作了书面主题报告。这份报告由刘少奇专门组织了一个多达21人的委员会负责起草,“层次很高”。刘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国际形势、国内形势、集中统一和党的作风这四个方面,作了更深入、更具体的临场发挥和补充说明。刘少奇冲破了毛泽东把缺点错误与成绩总是说成“三七开”的框框,强调大跃进以来面临的困难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暗示毛泽东对此应负主要领导责任。大会气氛热烈,会期一再延长。
  这次大会的主基调显然不符合毛泽东的意图,刘少奇为首的一班人搞出来的报告更让毛泽东如坐针毡。毛开始反击,表态说这份报告只看到现象,缺少分析,没看到本质,要求重新起草,当场给刘等人一个难堪。
  关键时刻,林彪出场了。
  1月29日下午,林彪讲了关于党的工作和军事工作两个问题。他的讲话与众不同,迥异于当时的大会主旋律。他说:
  “这些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而造成的。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如都听毛主席的话,那么,困难会小得多,弯路会弯得小些。”
  “我个人几十年来体会到,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
  “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来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
  ……
  林彪的讲话,扭转了大会的方向,帮助毛泽东脱危解困。毛泽东虽然作了轻描淡写的自我批评,但是极左思想的根子并未触动,当然更谈不上从体制的角度予以制约、预防。刘少奇后来重新搞出来的报告,实际上已大大后退。
  毛泽东喜不自禁,带头鼓掌表示欢迎。会后,又让田家英等人对这个讲话作了若干文字上的整理,并且批示:“这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令人大为高兴。”毛还当面质问当时与少奇同志走得较近的罗瑞卿大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林总的报告,罗长子你写得出来吗?罗如实回答:写不出来。毛一箭双雕、不无调侃地说:你当然写不出来了。
  一些学者对林彪的发言颇致诟病,认为他言不由衷,进行政治投机,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的正确作为。这样说有一定道理。那么,林彪讲话的背景和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
  军队代表与地方干部对大跃进以来出现的问题看法不同,责任有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