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6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门镇的居民站在路边,看着车队缓缓地向洛阳城去,绵延不绝。走得近了,才发现这车队原来是由厢军和公吏押着的。每隔十辆车,都有两个厢军,五十辆车就有公吏,他们护在两边,同时维持着车队的秩序,一辆接一辆按差不多的速度前行。

    车队行进的速度并不快,拉开长长的队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头。

    杜二站在酒楼上,看着走了许久还见不到尽头的车队,直觉得口干舌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清醒过来,口中骂了一句:“直娘贼,这么多车,若是赶车的和押车的都在我的酒楼里用酒饭,那要赚多少钱?看这样子怕不是有几千人?一两个月,一车铜钱也赚回来了!”
………………………………

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开始

    长官厅里,徐平正伏在案上埋头批阅公文,旁边各案的公吏来来去去。这个年代的长官厅及各主事官员的官厅,按徐平前世的说法,其实就是大办公室。不过这办公室下面不再分各种科室,而是在一个大房子里,又分成各案,就是办公桌,各管一摊。

    分管各案的公吏处理了公文,便送到徐平这里,分门别类。重要的不重要的,要批阅签名画押的,还是只看一下的,纷纷杂杂。京西路也相当于徐平前世的一个省了,仅仅是州县之间的公文往来就不知道有多少,加上杂七杂八的事情,文书堆成山。

    官可以当得累,便如徐平这种,虽然不是事必躬亲,但需要自己处理的公文都认认真真看过,该知道的事情都知道,该处理的都处理。也可以当得轻松,那就把事情交给手下的人,甚至连官印都给他们保管,随便取用。不是极重要的公文,自己根本不看,更加谈不上签名画押了。一般的文书都由公吏处理,由他们用印,长官连知道都不知道。

    又要做出成绩,对治下的情况了如指掌,又想轻松自在,那种好事是没有的。中下层官员必须从这种文山书海中爬出来,经过了历练,到了高层才能游刃有余。

    初秋的天气,还是有些闷热,外面阳光明媚,官厅里热气蒸腾。

    徐平直起身子,出了口气,拿起案上团扇扇着。

    秋天就要到了,正是官府最忙碌的时候,地里的庄稼要收,怎么收,需要转运使司人力物力如何调配,才不误了农时。粮食收上来之后要怎样做,秋税怎么收,哪里遇到灾了要减免,减免多少,来年要不要收欠的税赋。哪个州的粮食少了,为防灾荒从哪个州调粮过去,哪个州大丰收,为了防止谷贱伤农常平仓开仓收粮,价钱定多少,收的数额是多少。

    转运使管着一路钱粮,这些事情事无巨细都要汇总到徐平这里,在京西一路的范围内综合平衡。这个年代转运使就是个苦差事,不单单是因为一年要把治下的州县巡遍,还因为平时的公事特别繁忙。民以食为天,这个年代,还有比管钱粮更累的差事?

    话又说回来,只有经过了转运使这个职务的历练,才有主一国财政的资格。便如只有经过了州县的历练,才有资格进政事堂一样。

    扇了会扇子,徐平正要继续处理公文,便就看到杨告从外面急匆匆地走进来。

    看了看各案忙碌的公吏,杨靠走到徐平案前,拱手行礼:“都漕,营田务第一批棉花已经运进城了,来了千百辆大车,路上一眼望不到头!满城百姓都聚在路边观看,各衙门的官吏也都去了,你不去看一看?”

    “哦,前两天王拱辰来文说是这两天开始起运棉花,没想到是在今天。好,我们也去看一看,等了一年,好不容易等到了这一天,岂能不去亲自看一眼。”

    徐平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腰,把幞头取下来,按了按额头。把幞头拿在手里,与杨告一起出了官厅,顺手把上面的铁翅去了。官厅是办公场所,必须要穿官服,而且为了给手下官吏做表率,丝毫不能马虎。这官服看着威风,便实在不方便久坐。

    叫了种世衡,带了谭虎等一干卫士,徐平与杨告出了转运使司衙门,到长夏门大街上看运棉花的车辆。这些车辆从长夏门进城,再转建春门大街,到那里的纺织场务聚集区。

    一到大街上,就见到人流涌动,好像是过节一样,无数的洛阳百姓扶老携幼赶过来看这从来没见过的奇景。他们只是看个稀奇,还没有意识到这些车队会给这古老的王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运来的棉花跟以前的货物不同,不会放进仓库里,也不会卖掉,而是会变成洛河岸边新场务里的原料,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

    王尧臣虽然也早接到了营田务的公文,但车队的规模还是让他措手不及,急急忙忙地调集府县公吏,以及自己掌握的厢军维持秩序。

    谭虎带人驱散人群,清理出一块空地,让徐平和杨告带着转运使的官吏站到前面。

    看着从长夏门进来的车队,蜿蜒如龙,一眼根本望不到头,杨告张大了嘴巴,对徐平说道:“营田务的王君贶这是把所有的棉花一次运来了?细水第流,总能这样心急?”

    徐平笑着摇了摇头:“怎么可能?现在汝、唐、蔡三州的地里棉花还多着呢,因为缺少人手采收,王君贶正从荆湖和淮西路招募人手,同时从附近州军调集厢军。这才只不过是个开头而已,离着棉花大规模上市还有些日子。”

    “若这只是开头,那得要多少车来运?”

    “按公文里说,第一次来的不过是一千辆左右而已,哪里算多。我们今年新制的车子卖出去的,少说也有两三万辆了。好几个州府的车子都被营田务招募了去,要是到了最盛的时候,这样的车队只怕会络绎不绝。现在是第一次,大家看个新鲜,到时候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我们拼了命的修路制车,为的不就是这个时候?”

    需要用车运棉花的主要是两个地段,一是从汝州到河南府,再一个是经垭口从方城到叶县。其他地段主要还是依赖水运,山南边靠白河、泌水,山北边则是走汝水,这个年代水运便利而且成本低廉。徐平把纺织中心放在洛阳,也是因为这里临洛河,水运方便。

    棉花采收之后虽然经过了轧制、打包,依然需要庞大的运力。仅仅是这两段百里左右的陆路,就消耗了今年洛阳新场务制的大部分车子,而且还要一两个月日夜不停。

    偌大的棉包,一辆车也就能运一千斤,这第一次运过来的,不过十万斤左右。而按棉花亩产百斤,一百万亩就是一亿斤,这真的就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开头而已。这还只是算的皮棉,若是把将来制作棉衣的籽棉算进去,又多出来几千万斤。

    这是随着徐平一起来到这个世界的新棉种,不是这个年代的原始棉花可比,亩产百斤还是可以达到的。如果精耕细作,更高的产量也不是不可能。

    营田务今年仅仅靠着棉花,就有过千万贯的收入。若是再加上籽棉和棉籽油这些副产品,王拱辰可是露了大脸。不仅仅是政绩,他实际上还掌握了能够影响半壁江山市场行情的粮和油,京西路周边的各路,后边会知道这些粮油投放到市场上影响会多么巨大。
………………………………

第117章 意外之喜

    连续几个时辰,唐老儿的嘴巴就没有合上,在酒楼外面转来转去,见到人就拉着打招呼。从祖上三代问到儿孙嫁娶,比官员的告身上写得还详细。

    唐家的酒楼前,挤满了运棉花进京的赶车人,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位子,手里捧着个大碗,蹲在地上,另一只手不时端起小酒碗来喝一口。

    这几个月来唐老儿不断招揽进京运货的赶车人,这时终于得到了回报。虽然这次来的大车绝大数的赶车人从来没来过洛阳,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那几个唐老儿的熟客带着,他们还是选择了这里。一是这里的酒肉合适,而对面的酒楼只看门前彩楼下坐着的花枝招展的女妓,就知道不是做穷人生意的。

    龙门镇一半的生意人也聚集到这里来,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喝酒吃肉的客人,一边紧紧盯着唐老儿,一刻都不敢让他在自己的眼里消失。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客人,唐家酒楼哪里能够备得下这么多酒菜?今天这些赶车人吃的喝的,都是唐老儿满镇去赊来的,客人走了才会清账。数额如此之大,赊肉菜给唐老儿的人家也不放心,主人都亲自过来看着,生怕出一点意外。

    唐老儿在人群里转来转去,不住地对吃饭的客人笑着点头:“吃好喝好,以后常来!”

    最早在唐老儿这里用过酒肉的汉子笑道:“主人家今天好买卖!”

    “好,好!你们也好买卖啊!我听说自今以后要连着运一两个月不停歇?”

    汉子把手里空了的碗交给走过来的小厮,抹了抹嘴道:“是啊,老丈你是不知道,现在汝州的汝河码头那里,棉花堆得跟山一样,这次才运了多少!听说营田务那里还在招集人手,要日夜不停歇地向这里运呢!我听官家的人说,最少要运到冬天!”

    “啊呀,怎么会这么多?”唐老儿张大了嘴巴,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多棉花,得织出多少布来?做多少衣裳?卖到哪里去啊!”

    汉子听了就笑:“我大宋三百州军,数不清的人,哪里还愁卖不出去?”

    杜二站在自家酒楼的窗前,看着对面酒楼门前热热闹闹,面色阴沉。这世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专门做穷鬼的生意还能招揽这么多人!自家酒楼再热闹,也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就是那些赶车的人吃得少,聚沙成塔,加起来就很可观了啊!今天龙门镇的菜和肉几乎都被唐老儿买了去,以前见了杜二点头哈腰的那些小贩,今天都扬起头来,不知道有多神气,让杜二憋了一肚子的火。那些势力小人,等到唐老儿那里没客人了才让他们知道厉害!以前这些人可是苦苦求杜二酒楼他们家的菜。

    没毛虫不知道躲到了哪里,杜二找了几天也没有找到人,想来就是心烦。

    杜二是惦记着没毛虫手里的那一车铜钱,可是好大一笔钱财。至于没毛虫如果被抓会不会把自己供出来,杜二倒不是特别地在意。说来说去,跟没毛虫商量的时候并没有第三个人在场,单靠他一个人的口供,很难定自己的罪。

    这种大案,河南府审了之后肯定还要提刑司来覆勘,京城里的御史台派人下来也有可能,审案的判案的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都会倾向于谨慎。而且杜二是多年在衙门里混过的人,里面的门道比没毛虫清楚多了,人头也熟,到时做成没毛虫乱攀扯就好了。

    现在最要紧的,是眼看着棉花这样一桩大生意,自己没有在里面分一杯羹实在不甘心。

    正在这时,酒楼里的主管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对杜二道:“员外,外面唱曲的翠云说是有事要找员外,要不要叫她进来?”

    杜二没好气地道:“她一个唱曲的,有什么要紧事?找我干什么?”

    “听她说是前些日子映鹃跟她借了一根金钗,说是戴两天就还的,结果再没有见到映鹃的影子。今天好像是看到了一眼,想让员外去说一声,找映鹃帮她把金钗要回来。”

    听到这话,杜二猛地转过身来,紧紧盯着主管:“她说是看到映鹃了?”

    主管被杜二看得心慌,低声道:“回员外,她说是看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