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县根本算不上是一个县,去年建城的时候,只是个灾民安置区而已,所以先生说贫民窟,是对的!城中的百姓只是按照原来的村落,简单分配到了各个坊市。城中没有衙门,没有差役,没有公人,什么都没有。以往的治理都靠着百姓自己,还要朝廷负责救灾的官吏,出了事情,就用军法解决!如果说去年,我们面对的是一无所有的灾民,今年我们面对的同样是一片空白的平县!我们需要赋予这个县秩序!”

  苏辙说完之后,王宁安眼前一亮,竖起了大拇指,顿时苏辙小脸红红的,显得十分激动。

  “子由说的没错,那大家伙说说,应该如何赋予秩序,又从哪里开始。”

  这回曾布逮到了机会,“方才子由说了,平县一片空白,如果官兵和救灾的官吏撤走,城中必然陷入混乱,所以要给予城中秩序。而我却现平县潜力无穷,相比其他的城池,平县人口多,产业兴旺,光是一个捕鲸,就养活十万人不止,其余还要酿酒,制糖,另外还要开榷场,可以说,平县的财力非常雄厚,暂时的混乱不成问题,所有我认为,应该立刻建立税收系统,只要把钱收上来,一切就好办了。”

  不愧是“拗相公”王安石座下的三司使,财政改革的主导者,曾布年纪轻轻,就把目光放在了钱上面。

  有些新生还很不习惯张口闭口都是钱,觉得征税就是盘剥百姓,对曾布的想法不敢苟同。但是老生们却全都赞同,没钱万事皆休,不弄钱怎么能行!

  可光弄钱也不行,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苏轼和韩宗武两个人互相看了看,都心领神会。韩宗武就笑道:“苏师弟,你有什么想法,赶快说吧,别藏着掖着了。”

  苏轼难得谦虚,“我要是说的不好,还请韩师兄指正……我觉得,当务之急,是招募人马,保护平县,别忘了,不到二百里之外,过了白沟河,那就是辽国铁骑,我们活在辽兵的阴影之下,假如到了冬天,白沟河再度结冰,到时候辽兵南下,我们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再多的财赋也只会成为辽国的战利品!”

  这时候有个新生突然站了起来,“我,我不信,辽国已经和大宋签了盟约,还是王先生亲自参加的,辽国怎么会背弃盟约,再度南下呢?难道王先生谈出来的盟约,是白费功夫吗?”

  韩宗武看了眼这位学弟,真是难得,六艺学堂还有这么天真的孩子,也不知是欣慰,还是汗颜。

  “辽国狼子野心,几十年前,同样签了澶渊之盟,辽国还不是年年入寇,指望着一纸盟约,就限制住几十万铁骑,未免异想天开了!”

  “那靠什么?”新生不服气道。

  “靠实力!以往大宋虽然野战不利,但几十万大军,辽国尚且不敢大举南下,故此只是在边境抢掠而已。可是根据清州之盟,平县城墙不得高过两丈,护城河,城门都被严格限制,如果再不加强武备,只会任凭辽国鱼肉,这位学弟以为然否?”

  新生脸色凝重,不停咬着牙,用力晃头,“不对,不对,照师兄所说,那还签盟约干什么?干脆整军经武,和辽国老死不相往来就算了!他们那么险恶,为什么还要贸易?”

  这个新生差不多二十上下,比韩宗武和苏轼都大了几岁,可听他的论调,却丝毫感觉不到成熟,相反很天真的感觉。

  王宁安不想学生们再争下去,只好开口说道:“盟约当然有些作用,实力相仿的时候,多了盟约,就多了限制,正所谓理直气壮吗!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盟约上面,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想告诉大家伙,所谓盟约,就是天生用来撕毁的!辽国不撕毁,我们也要在适当时机撕毁,我们的目标是燕云,是灭了辽国,是中兴大宋……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不择手段!”

  王宁安的话,赢得了几乎所有人的欢呼,许多热血的学子,听到恢复燕云,就浑身热血沸腾。

  按照韩宗武和苏轼的建议,大家全都回去,商讨一份招兵的办法,明天就立刻施行,众人都散去了。

  唯独那个新生还坐在那里,抱着脑袋,脸上变颜变色,耳边不断回响着王宁安的话,盟约天生用来撕毁的!

  这是何等狂悖的话,还有丝毫诚信和道义吗?

  君子慎独,既然签了约,就不能心存歹念。辽国蛮夷,不通礼义,身为礼仪之邦,孔孟门徒,应该教化蛮夷,让他们改掉陋习,怎么能学的和蛮夷一样,那还要读书干什么?还追寻什么圣贤之路?

  自己从洛阳辛苦赶来,就是仰慕六艺的名声,知道这里聚集了不少当世的大儒。却万万想不到,六艺的师长,竟然堂而皇之,背弃圣贤之道,偏偏还有一大帮学生追随响应,果然是是非颠倒,人心不古啊……

  “程颢啊程颢,表叔可是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似六艺学堂的这般奸佞之说,断然不能留在世上,我一定要打败他们!”

  程颢燃起了滔天斗志,誓要和六艺一争高下。

  这位在苦心焦思,其他的六艺学子都在积极想着招兵的办法,第二天早早的,苏轼他们就把招兵的告示贴了出去。

  一直到了中午,报名者寥寥,只有不到一百人,而且看样子歪戴着帽子,松松垮垮,游手好闲,不是什么好人。

  几个人一碰头,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投军呢?

  苏辙道出了原因,“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只要投军,就要在脸上刺字,一生都洗不掉,要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干?”

  “那,那没人当兵,谁来保护平县?”曾布为难道。

  韩宗武想了半天,突然咬着牙道:“那就不刺字!”

  “不刺字?那怎么区分身份啊?”苏辙不解道。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苏轼一拍兄弟的肩头,得意笑起来,“这有什么难的,当官的都有腰牌鱼袋,咱们给士兵也腰牌就是了。”

  苏辙迟疑道:“哥,能行吗?”

  “行不行问问王先生,让他拿主意!”说完,苏轼撒腿就跑,其他学生也一窝蜂跑去找王宁安了。8



第185章 何以立县

  

  苏轼一帮人找到了王宁安,可是却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脸上刺字可不只是为了区分身份那么简单,如果官兵逃跑了,还可以根据刺字,把逃兵抓回来,严惩不贷。

  换成了腰牌有什么用?

  偷偷扔了就是,根本没法约束将士,所以办法根本不行。

  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苏轼显得很失落。

  突然在人群后面的吕惠卿挤了进来,他是福建人,个子不高,但长得很好看,神采飞扬,气度沉稳,比苏轼几个都大一些,平时不怎么说话,只是默默观察,是个十足的心机男。

  今天他突然站了出来,“先生,学生斗胆请教,士兵为何会逃跑?”

  “呵呵,你是明知故问啊,百姓都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重文轻武,武夫地位低下鄙陋,自然没人愿意干。”

  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吕惠卿昂起头,迎着王宁安的目光,信心十足道:“先生,照这么说,问题不在刺字和腰牌,而是该不该把武夫看得那么低贱!”

  王宁安眼前一亮,伸出了赞许的大拇指。

  “很好,吉甫说出了问题的根本,武人干的是提着脑袋的活儿,承受着各方的嘲笑,还拿着微薄的粮饷,又经常被拖欠……试问,只要脑筋正常,谁能愿意投军?要么就是世代将门,要么就是遭了灾,没有出路的难民,还有就是被判充军的犯人,这也就是我大宋武人的主要来源了。”

  王宁安本不想和他们多谈,说起来,六艺学堂的人多数还都是书香门第,仕宦门庭,和王宁安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究竟这帮小子会怎么看,谁也说不好。

  “这不公平!”

  最叛逆的苏轼突然叫了起来,或许是遗传了苏老泉的愤青,苏轼也是个小愤青,“武人怎么了?他们也是大宋的子民!要不是武人拼死征战,打败了辽寇,岁币之耻能解决吗?朝廷这样慢待武人,实在是太过分了!”

  苏轼的鸣不平,引来了不少人的赞同,可也有人觉得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国策,延续了近百年,难道还要纵容武将,恢复到五代十国的状态吗?

  有些人就想出言争辩,可是吕惠卿咳嗽了两声。

  “朝廷的方略先放在一边,就说眼下的平县,虽然双方刚刚罢兵,辽国随时会反悔。朝廷这两年多救灾,弄得国库空虚,也拿不出钱募兵。想保护平县,就要靠咱们自己的力量!可偏偏轻视武人,又招募不到兵源。王先生,学生觉得这十分荒谬,普通人交往,尚且知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我们需要武人,却还鄙视武人,这,这说得过去吗?”

  韩宗武脸色凝重,“吉甫兄,你说要怎么办?”

  “很简单,在平县,不能轻视武人,相反还要给武人优待!”

  曾布有些迟疑,“那,那会不会出乱子?”

  苏轼一拍他的肩头,“想什么呢,区区一个县而已,大宋朝有上千个县,能闹出什么动静!”

  “也是……”曾布也不得不点头了。

  就这样,大家伙七嘴八舌头,终于商量出了结果。

  到了下午时分,新的招兵告示就贴了出去。

  这一次招兵,不但取消了刺字,还规定每个兵卒发放木制腰牌,在上面刻上士兵的名字,所属的营盘,一旦丢失腰牌,要严惩。同时,持有腰牌,也享有优待,比如可以不用排队进城,可以送儿子免试入学,突发疾病,就医费用衙门负担一半……

  告示贴出来,平县就炸了。

  老天爷啊,当兵不再备受歧视,还成了香饽饽,好多良家子弟也跑了过来,黑压压的,队伍排出去老长,一眼望不到头。

  这几个出主意的坏小子也惊呆了,要招兵不错,可不能全城的青年都过来啊!

  他们紧急商量,把原来的军饷从一贯压到了500文,至于那些优待,也做了限制。另外也依照大宋征兵的办法,拟出来征兵的标准,比如要身高过五尺,体能过关,没有疾病,身家清白,不要游手好闲的懒汉,更不要打架斗殴的兵痞儿……

  经过了好几天的忙活,征兵工作总算是正常运作起来,每天都要三五百名合格的年轻人加入平县的厢军。

  王良璟除了官阶升上去之外,他的差遣也变了,一跃成为天雄军都统制,驻防沧州,平县等处。

  为了保护榷场安全,王良璟手下管着十个营的厢军,满编为5000人,依照大宋的军队的尿性,不要奢望满编,能超过3000人,就该烧高香了。

  可到了王家这儿,非但要满编,而且还不够用。

  王宁安和老爹商量过来,兵当然越多越好,可是也必须足够精良,不能弄一堆乌合之众,凭白惹人注意,还没有战斗力。

  爷俩商量之后,五千厢军不变,再新招募1000名效用士,加上原来的部曲,就达到了1500人。

  别以为人不多,要真是把这些人武装起来,王家也就是仅次于折家和种家的将门力量了。

  要说起来,贾相公也算够意思。

  贾昌朝临进京之前,特别以保护榷场的名义,拨了两个营的云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