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4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彻拉着他,看了看周围的士民,笑道:“朕今日来此,是要看一看,朕治下子民的生活,朕曾说过,凡我汉家臣民,皆朕子民,朕受命于天,代天治民,若百姓生活过的不好,身为君父,朕难辞其咎!”
  刘彻异常诚恳的对王政问道:“请长者以教朕,如今百姓,生活如何?”
  周围的官僚们,顿时就紧张了起来。
  虽然,他们早就做过工作,也给予了官方的说辞。
  但人心隔肚皮,万一这老儿说出什么煞风景的话,或者围观群众里,有什么不识相的,那就惨了,丢人丢大了。
  且龙颜震怒之下,可能要有许多乌纱帽落地。
  好在,这里是上林苑,这里是思贤苑。
  大家摸着良心想一想,觉得,这里的百姓,是不会跟大家唱反调的,而且,小日子也都还过的去。
  平日里的盘苛和摊派是有,但相对其他地方,那真是善政了!
  在众人的担忧、提心吊胆下,王政先是咧嘴笑了笑,然后恭身道:“托陛下洪福,圣意怜悯,最近数年,思贤苑中岁岁丰收,去岁以来,少府更是在此广修渠道,遍立水车,还派农稷官指导百姓耕作,施用‘化肥’,采用新农具,如今,我等小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大家伙都说,只盼着圣人能千秋万岁,永永君临天下!”
  百姓们也是像有人指挥一样,纷纷跪下来,叩首道:“唯愿陛下千秋万岁,永永无穷!”
  刘彻见了,也不免哈哈大笑起来。
  因为他看得出来,这些百姓都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和祈求。
  可能这些话有人教,但态度却是教不出来的。
  这意味着,至少在这思贤苑,在这上林苑,百姓的生活,确实是较之过去,大大改善。
  这就够了!
  他这个天子,每日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所求的是什么?
  还不就是国家的强大,民生的改善还有社会的进步?
  刘彻只是个凡人,百年以后,就是一堆黄土。
  但强大、富庶、文明、先进的文明,却会永留史册。
  千百年后的人们,必不会忘记。
  正如后世的人们,提起强汉盛唐,谁不是憧憬崇拜,提及弱宋晚明之灾,未尝没有扼腕叹息,恨其不争,怒其不幸。
  “作为穿越者,朕的使命,就是树立一座丰碑,建立一个标准,让后世子孙,知道,什么叫明君,什么是帝国,什么是不朽!”
  带着这样的想法,刘彻对百姓们道:“既是如此,朕就放心了!”
  “朕自小长于深宫,不明于礼乐,幸得太宗孝文皇帝教导,乃知治民之道,首在生民,生民之功,功莫大焉!”
  “犹记得,朕幼年之时,嬉于太宗之膝,太宗问朕:嗟!小子德,安有所志?”刘彻编起故事来,真是越发熟练了,他感觉,自己前世真该去当编剧,或许能成为金牌编剧呢!
  但众人,却全部被他的话所吸引了。
  还有什么比太宗孝文皇帝教导自己的隔代继承人,以及当今天子的幼年志向更吸引他人眼球和八卦之心的?
  刘彻却是用着低沉的声音,似是回忆一样,道:“当是之时,朕年幼无知,不知所以,更不明所以,闻太宗之问,朕也不知为何,只觉仿佛耳畔有一老翁告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朕于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复述一遍,太宗大惊之!”
  这种瞎扯的话,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众人听得真是如痴如醉。
  纷纷心道:“原来如此,陛下幼年既得神助,有神明之佑!”
  他们却是自动忘记了,刘彻在三年前,在先帝诸子中默默无闻的往事,更把智商直接将为了负数。根本就不去想,这事情要是真的,恐怕就不是神童,而是死童了——皇帝是不会容许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的。
  刘彻目光一震,接着道:“太宗于是问朕:何以独尊?”
  “朕也不知为何,脱口而道:当吾独尊之时,乃以帝国之名,威加海内,泽及四海,凡有我大汉子民之所,皆为大汉国土;当吾独尊之时,当行帝国之号,凡吾子民,皆吾臂膀,敢有伤者,虽远在天涯海角,亦必以大罚齑之!当吾独尊之时,吾当法三代,效五帝,施仁政,加惠天下,兴王师,诛无道,扶天下,当吾独尊之时,吾即帝国,帝国即吾,朕即国家!”刘彻一挥袖子,大声地说道:“此所谓,帝国主义者也,内王外霸,亲贤臣,远小人,内亲黎庶,外惩不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陛下圣明,臣等愚钝,竟至今方明陛下圣意,死罪,死罪,愿以残身,为陛下之愿效死!”大臣都听得热血沸腾或者装作热血沸腾,纷纷跪下来,喊着口号。
  至于百姓们,更是激动无比。
  天可见怜,真真是圣天子,贤明无比,爱民如子,摊上这么一位圣天子,咱们真是有福气!
  纷纷跪下来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彻却是微微一笑,继续将这个逼装下去,他浅浅的道:“于是太宗乃诏朕皇父于御前,明留诏书道:此子十六,当为人主,可更名曰彻,所谓彻,通也!”
  于是大家纷纷恍然大悟,原来陛下改名,是因为这个啊。
  太宗皇帝真是圣人啊,陛下也是圣人,正因为如此,两位圣人隔代相传,真是社稷之福!
  当然,对于官僚来说,他们感兴趣倒不是这个故事。
  而是,他们终于发现了,当今天子的治政思路和志向。
  俗话说得好,不怕皇帝心太大,就怕皇帝脑洞大。
  刘彻的脑洞就特别大,常常是东打一枪,西打一枪,虽然执政以来,大体保持了前代的政策和思路,但关键是,大家都不知道,天子到底想闹哪样。
  不知道天子究竟想玩什么花样,对官僚们来说,可真是煎熬。
  因为假如猜不透皇帝的意思,那拍马的时候,很多方法就不敢用。
  万一马屁拍到马大腿身上,那该如何是好?
  现在好了,既然天子摆明车马了,那大家就都放心了,不用再担心找不到拍马的方式和幸进的途径了。


第540章 傲娇的闽越世子
  这个逼装完,刘彻只觉得神清气爽,舒坦极了。
  “朕想看看各位父老乡亲的家宅,仓储和田地,烦请长者带路……”刘彻对王政提出了这个早在规划中的要求。
  “老臣遵制!”王政恭身道。
  虽然明知道,这个事情,其实就是走个过场。
  必然看不到真实的情况。
  但刘彻还是兴致勃勃的在少府官员和百姓的簇拥下,朝着甲里的一户人家的宅院而去。
  刚到门口,这个宅子的主人,就带着全家老少,一起跪在门口,恭迎刘彻的到来。
  刚刚被任命为“凌烟阁大使”的岑迈,在一旁介绍着这户人家:“陛下,此户户主,名曰张大,北地人,四年前,因匈奴入寇,家园俱毁……”说着岑迈就面朝阳陵方向拱手道:“先帝仁德,加惠黎庶,特下诏,命臣迁北地灾民于上林苑,许其休养生息……”
  那户主张大也适时的带着家人叩首道:“先帝仁德,小民阖府上下感激涕零……”
  刘彻也叹道:“先帝之德,如海之深,如地之大,朕不如也!”
  夸大和承认先帝的功德,在汉室,是统治者加强自身统治的方式之一。
  所以,这次并没有什么马屁精跑出来搀和。
  “进去看看吧……”刘彻挥挥手,带着一大票侍从和大臣,径直迈进这张大的家宅之中。
  能被少府选中,作为天子视察时的目的地。
  张家当然不是什么穷光蛋。
  张宅一共由四间房屋组成,其中一个主宅,四个别宅。
  主宅中是户主张大与其妻妾以及幼子等居住。
  三个别宅,有两个属于他已经成年,但未别户的儿子,另外一个则是作为仓储和杂物室。
  刘彻看着点点头,道:“户主是不更啊……”
  旁边的岑迈立刻道:“陛下圣明,户主张大之爵位,正是不更!”
  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虽然现在已经是奄奄一息,就剩下最后一口气在吊着了。
  但是,毕竟,它还有着汉律在维护它最后的尊严。
  关东地方,可能一个庶民,只要有钱,都能盖百进豪宅,但在关中,在上林苑,谁敢藐视廷尉的威权?
  因此,二十一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在关中依然没有人敢逾越它的限制。
  汉律的户律和田律,可是严格规定,不同爵位可拥有的最大田亩数量和最大宅院规模。
  从最高等级的列侯,直至最低等级的司寇,在理论上,没有人能越过法律的限制,拥有与其爵位不相匹配的田宅。
  可惜,然并卵。
  自晁错搞出了输粟捐爵后,当曼尼大神降临,有钱人可以通过花钱买爵位,这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就已经开始走向死亡,它的根基被动摇,信用开始丧失。
  但在此时,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依然活着,虽然看上去,它好像随时要咽气了。
  但廷尉依旧遵照律法,维护着它最后的尊严,地方官依然秉持着律法,监督着那些企图逾越的人。
  最起码在关中是这样的。
  作为皇帝,刘彻对于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的种种规定,不说倒背如流,起码还是有着一定认知的。
  是以,他只是看了一眼这张宅的规模,立刻就知道了这张大一家的社会地位。
  以汉律规定,不更属于二十一级爵位中的第六级。
  准许拥有最多四百亩合法土地与最多四个房屋作为宅屋。
  抬头看了看张家上下,刘彻在心中暗暗道:“朕要加快研究新的制度来取代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才行了……”
  作为秦帝国总体战之下的产物,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无疑是很先进很优秀的。
  但关键是它太先进了!
  哪怕放在后世,放在近代,它都有可取之处。
  但在此时,却是超前的有些过了。
  即使以秦帝国爆表的执行力,它也依然导致了农民起义。
  相对来说,可能唐代的府兵均田制,更适合封建时代的需要。
  可惜,刘彻对府兵制度和均田制度,一无所知,不然,倒是可以抄袭抄袭。
  “辽东和和朝鲜的军屯计划,可以用来试验试验……摸着石头过河嘛……”带着这样的想法,刘彻在张家里里外外看了一遍。
  总的来说,视察的结果非常好。
  张大家里的仓储中,堆满了粟米和小麦。
  厨房里整整齐齐码着一堆堆的柴火。
  油盐酱醋,应有尽有。
  后院的衣架上晒满了衣物,都是崭新的粗麻布衣,甚至还有一件用绢布做成的直锯衣。
  刘彻看着,一直在心里狐疑着,到底少府做了多少手脚?
  原因很简单,这一切都太奇怪了!
  你想,张大家是受灾灾民,他们是租种的上林苑官田。
  虽然刘彻是大手一挥,没有要他们多少租税。
  他们的负担比起其他地方的农民,要轻许多,但是,这也太假了吧!
  现在可是正月!
  正常的农户家的仓储中不可能有这么多存粮!
  老百姓又不傻……真有这么多粮食,他们早卖了,换了钱,去购置新衣,柴米油盐以及肉食——更重要的是,把卖粮的钱,攒起来。
  上林苑虽好,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家。
  上林苑的土地虽好,但到底不是自己的。
  说不定哪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