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学泰斗周汝昌传-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怀沙做了他的责任编辑,并用王耳的名字写了万言长序。周汝昌把书稿寄到北京,文怀沙改定后再寄到上海出版。周汝昌两耳不闻窗外事,光埋头做学问,不管政治行情,文怀沙以中国古典文学丛刊主编王耳的名义,做了大量的删改工作,尽量避免书中提到胡适,不得不提到时,删去胡适先生如何如何,写成妄人胡适。以后文怀沙说对不起周汝昌,但在那个时期不打这个马虎眼过不了出版关。”    
    而《 红学:1954 》中说:“1997年5月10日,四川红楼梦酒厂在北京饭店召开‘梦酒’鉴定会。健谈的文怀沙在发言时慷慨陈词:‘一提到‘红学’,我就来气。就因为我偶然涉足红学,结果害了两个人( 指俞平伯和周汝昌——引者 )。’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孙玉明还加注解说:“笔者当日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文怀沙的发言属于笔者的‘亲见亲闻’。”    
    对于胡适说因为周汝昌“骂”了胡适就“可以幸免”受批判,俞平伯“不忍骂”就“该受清算”,《 红学:1954 》分析说:“在这里,胡适对引发批判俞平伯的原因作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俞平伯之所以受到批判,如抛开偶然性的因素而从大处着眼,确实与胡适有关。但那是因为‘胡适思想’对俞平伯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受‘胡适思想’影响的俞平伯的论调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但却不是基因于‘骂’与‘不骂’的问题。其实,在当时的形势下,即使俞平伯在书中大骂胡适,他的基本观点如果不变,也照样会受到时代大潮的冲击。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曾经‘骂过胡适’的周汝昌,最终也受到了别人的批判。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的‘书里所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十足的胡适的实验主义的思想’。”    
    这种分析应该说大体上是有道理的,只是最后一句仍然属于“看走了眼”。周汝昌的红学研究在起步阶段确实受到了胡适的鼓舞和影响,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昭然。但另一方面,周汝昌与胡适在对《 红楼梦 》的研究和评判上又是有根本分歧和区别的,其实存在着胡记和周记两种性质不同的“自传说”。胡记“自传说”确实可以说是“实验主义”的产物,周记“自传说”和“实验主义”却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如周汝昌后来一再辩称的,是染上了鲁迅色彩的——由文学人物而“原型”,再由“原型”引申到曹雪芹的精神气质。而胡适却局限于“原型”本身,对曹雪芹和《 红楼梦 》的精神气质毫不关心或作出隔膜错误的理解。    
    “吊诡”的就在于,周汝昌的书表面上走的是胡适的路,其实质却大不相同。这一点,毛泽东看到了,所以要把周汝昌与胡适、俞平伯加以区别。胡适自己却没有看到,或者虽然也有所感觉但不愿意强调这个方面,大概也没有往深里想这个问题。他满足于以周汝昌的“恩师”自居,满足于《〈 红楼梦 〉新证 》表面上对自己的“继承”,所谓“适之的幽灵果然还附在一些人的身上”,从而获得一种心理的快慰。    
    要弄清胡适和周汝昌在红学观点上差异的来由,只有“从根儿上”,即从他们两个人的文化个性和文化气质的差异上观照,才能鞭辟入里,否则将永远“似是而非”。胡适难以理解曹雪芹也无缘《 红楼梦 》的深层原因,在于他和曹雪芹在气质和个性上相差太远,曹雪芹是个诗人哲学家,胡适却缺少诗人气质,是个理性的学者,而且是一个不深刻的学者。    
    胡适的这一“本质”其实许多人都说过,如梁漱溟说:“他的才能是擅长写文章,讲演浅而明,对社会有启发性。他的缺陷是不能深入;他写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 》只有卷上,卷下就写不出来。因为他对佛教找不见门径,对佛教的禅宗就更无法动笔,只能做一些考证……”(《 略谈胡适之 》,欧阳哲生选编《 追忆胡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
    余英时说:“不但他的文字‘浅显’,他的思想也是一样……”“几十年来,颇有人批评胡适的思想太浅,对于许多比较深刻的问题都接触不到。他提倡的‘科学方法’仅流为一种通俗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他不但对欧洲大陆的哲学缺乏认识,甚至在英美经验主义一派的思想方面也未能深造自得。金岳霖曾公开指出‘西洋哲学与名学又非胡先生之所长,所以他兼论中西学说的时候,就不免牵强附会。’……”(《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欧阳哲生选编《 解析胡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    
    胡适虽然写了新文学的第一个白话诗集《 尝试集 》,却诗味淡薄,他所写的古体诗则接近白居易、陆游的通俗浅白,适足以证明他本质上不是一个诗人。检读朱洪《 胡适大传 》,有多处可证明胡适缺乏真正的诗人气质。下面摘引其中几段:    
    这个事例说明,自己无法将感受和想像统一起来,无法同时运用两种功能。从本性上说,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理性抑制了感觉、想像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幽默,可以说笑话,但很难有激情,很难冲动。( 144页 )    
    “你不喜欢做艳诗艳词?”“不喜欢!尹默这几句很美,即使杀了我,我也做不出来。大概我受‘写实主义’的影响太深了,所以每读这种诗词,但觉其不实在。既不喜欢这种诗,自然也不会做了。”胡适小心地评价道。( 287页 )    
    坐了两个钟头,胡适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顺手拿起俞平伯送的《 冬夜 》诗集。胡适发现平伯的诗太琢磨,不很好懂,尽管他的诗很有功夫,得力于旧诗词的地方也少。(410页)    
    《 三国演义 》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教本,胡适从小就喜欢读它。几千年来,哪一本书比得上它的魔力?( 423页)    
    在去青岛的船上,胡适读起中央大学法政科学生陈梦家的诗集,新月派成员陈梦家的诗意思不很明白,诗要“深入浅出”,即入不嫌深,出不嫌浅。倘若不能浅出,必是不会深入的。( 680页 )    
    在胡适之前,韦莲司认识邓肯,他是第一个唤醒韦莲司爱情的人。……和胡适认识后,韦莲司常常将他们比较,邓肯没有胡适的头脑,但胡适也有不足,如没有邓肯那样对美的认识和欣赏的能力。( 872页 )    
    10多年前,废名特别称赞李义山绝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常(“常”即“嫦”,可通假——引者)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诗不是顶好的绝句,有点小意思,但说得不够清楚,离民歌很远。( 1071页 )    
    陆放翁五绝:“涨水入我庐,萍叶粘半扉。日出水返壑,念汝何由归”,胡适也很喜欢,因为接近民歌。( 1072页 )    
    3月尾的一天,在华盛顿的60来岁的顾季高来纽约看胡适,带了一部讨论李义山的“诗谜”的书稿。书中引用了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和冯浩等人的议论。胡适因准备赴台湾,加上不喜欢李义山的诗,所以没有细看顾季高的书稿。( 1186页 )    
    很清楚了。胡适缺乏“对美的认识和欣赏的能力”,喜欢陆游那种比较浅白的民歌体的诗,喜欢情节性的通俗小说《 三国演义 》,不喜欢李商隐( 李义山 )那种唯美象征的诗和陈梦家那种新月派的诗,连对俞平伯的诗也觉得没有“浅出”。他的审美趣味是趋向浅俗、平民化的,这也与他提倡白话文一脉相通。    
    反观周汝昌,从小就不喜欢《 三国演义 》,只对其富有意境美的插图感兴趣,幼年就开始痴迷诗词,开始写作时模仿《 红楼梦 》里的《 葬花吟 》等,参加寇梦碧、张伯驹等名士派的诗社、词社,为何其芳的《 画梦录 》那种偏向唯美的东西所打动,后来说读白居易和陆游的诗集简直让他昏昏欲睡,对李商隐的诗则有独特的赏会……    
    周汝昌与胡适在个性气质上的差异不是昭然若揭吗?    
    曹雪芹是个“鸿蒙情种”式的诗人哲学家,《 红楼梦 》是诗化的小说,是哲学融化在诗性中的小说。一个是满溢诗情哲思的周汝昌,一个是“思想太浅”又“理性抑制了感觉、想像”的胡适,谁会对《 红楼梦 》情有独钟、深度进入?谁又会只是停留在文本之外作历史考证,只想用这项研究来证明“实验主义”和“提倡白话文”呢?谁会和曹雪芹发生心灵的感应甚至震撼?谁又会鄙薄曹雪芹只是一个“满洲新旧王孙与汉军纨绔子弟的文人”呢?    
    周汝昌与胡适之间其实还存在原则上的文化认同分歧。    
    还是摘引《 胡适大传 》中的几段话:    
    春天,胡适编《 独立评论 》,他很喜欢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编好后,他对罗尔纲说:“全盘接受了新文化,旧文化的‘惰性’就会使之成为一个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 786页 )    
    1929年,胡适发表《 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 》,主张:“全盘西化。一心一意走上世界化的路。”( 794页 )    
    “整理国故,只是要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只是直叙事实而已,使人明了古文化不过如此。粪土与香土皆是事实,皆在被整理之列。”( 537页 )    
    上午8时20分,胡适在故宫博物院(指台北“故宫博物院”——引者)主任委员孔德成陪同下乘车赴台中讲学,住在中北沟。晚上,孔德成和胡适散步,看了一眼无月的夜空,胡适说:“孔主任,我自认是爱国的,70岁了,得到的结论却是中国文化并不高。”“历史上,中国文化还是很高的。”“中国的音乐、建筑、美术、雕刻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没有地位。3000年前,商的雕刻也不怎么样。美术上,近年来都是模仿。文学上虽人才辈出,但古人路走错了,杜甫也是会‘对对子’,少佳作啊!”( 1200页 )    
    而周汝昌,却浸淫沉溺于传统的诗词、书法、琴箫、戏曲、禅宗、园林、古董、梅花大鼓、民间工艺……之中,痴迷不改,终生不衰,读西语系学英语教英语,却比较出汉语汉字的优越、中华文化优胜于西方文化,立志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真大善大美……    
    周汝昌,是中华传统文化为本位的。    
    胡适,却是西方文化为本位的。    
    因此,周汝昌把曹雪芹和《 红楼梦 》捧上了天,誉之为古今中外都没有的绝唱,胡适却说自己“差不多没有说过一句赞颂《 红楼梦 》文学价值的话”。( 1960年11月24日致高阳信 )    
    周汝昌认识到要扫除后四十回续书的障蔽才能进入真正是曹雪芹创作的《 红楼梦 》文本,打破“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历史怪圈,而只有通过对作者和版本作考证才能实现这一点,因此才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对作者和版本的考证方面。胡适由于“有历史癖和考据癖”也考证了作者和版本。周汝昌又从胡适那里得到了一些资料。仅仅因为这些表面现象,周汝昌就成了胡适的“好徒弟”吗?就“中了胡适的毒”吗?周汝昌对杜威的“实验主义”有过多少接触和了解呢?周汝昌的“自传说”和胡适的“自传说”能同日而语吗?模特儿和文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