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宝性论 的研究-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如何去染顯淨等等問睿际侨鐏聿叵到浾擁氁U釋的課睿

    自性清淨心並非大乘或如來藏說的專有用語。其淵源可溯自阿含
經。例如《增支部》說:

    1?「比丘眾,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雜染,無聞異生不如實
         解,我說無聞異生無修心故。」
    2?「比丘眾,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解脫,有聞拢茏幽苋
         實解,我說有聞拢茏佑行扌墓省!梗ㄔ'119)

以上兩段經文比照了「無聞異生」及「有聞拢茏印沟男亩际菢O光淨
,但前者卻「隨煩惱雜染」,而後者能「煩惱解脫」,其原因可列示
如下:(裕120)

          ┌→凡夫:煩惱所染(不如實解←─無修心←─無聞)
    心明淨┤
          └→拢耍簾⿶澜饷摚ㄈ鐚嵔狻ぉび行扌摹び新劊

《阿含經》的心性說要點是:1。心是極光淨(pabhassara),2。是受隨
煩惱(upak…kilesa) 所染的,3。隨煩惱和心清淨的關係是客塵(agantuka)
的,4。去除煩惱的方式是聞、修、解。由上可見,雖然《阿含經》中
的自性清淨心」意指「自性」(prakrti) 清淨,表現其主體性(與煩
惱的客體性相對),但它還是屬於較靜態(static)的存在,不像後期
如來藏系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屬於動態(dynamic)。換言之,
《阿含經》所說的心性雖清淨,它並不起什麼積極的作用 (裕121),
不像《勝鬘經》所說的如來藏能起「厭苦欣涅槃」的作用,因此,上
引的《增支部》強眨卜虮娚獜穆勊肌⑿扌摹⑷鐚嵵娦男郧鍦Q,
以達到煩惱解脫。《阿含經》的心性說表現素樸的修心實邸摚贿^
,其心性清淨與塵煩惱說給予往後佛教的心性論立下了基本的模式。

    繼承阿含「心性清淨」的部派佛教有大眾部 (Mahasamghika) 和
分別說部(Vibhajyavada),其依循阿含的說法,認為心本性清淨,客
塵煩惱所染。未斷煩惱前,是性淨相染的,但無論是解脫前的染污心
,或之後的不染污心,其心體不變。如《大毗婆沙論》說:

      「拢牢船F在前,煩惱未斷故,心有隨眠。拢垃F前,煩惱斷
      故,心無隨眠。此心雖隨眠、無隨眠時異,而性是一。如衣、
      鏡、金等,未浣、磨、鍊等時,名為有垢衣等。若浣、磨、鍊
      等已,名無垢衣等。有無垢等,時雖有異而性無差別,心亦如
      是。」(裕122)

引文所舉的垢衣、磨鏡、鍊金等譬喻,也與《如來藏經》的九喻有同
樣的象徵意義,均為表現性淨與煩惱的關係。

    說一切有部反對大眾部和分別說部的心性本淨說,批評其摺撤
教傳統無我論的「正理」,判定性淨說為「非了義」說 (裕123)。《
成實論》也說:

      「心性非是本淨,客塵故不淨,但佛為眾生謂心常在,故說客
      塵所染則心不淨。又佛為懈怠眾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不
      可改,則不發淨心,故說本淨。」(裕124)

《成實論》的思想屬於經量部(Sutrantika),不主張心性本淨說,而
認為佛典中之有本淨說,乃是佛為鼓舞懈怠眾生的方便說。此理由雖
與《寶性論》所舉佛說如來藏五個理由之一的為「有怯弱」眾生說相
合(裕125),但真常論者絕不同意心性本淨說是不了義。事實上,《
寶性論》自稱「究竟一乘」、「大乘最上秘密」(Mahayanottaratantra)
,意謂如來藏(心性本淨)說才是最究竟了義說。

    大乘佛教興起後,繼續弘傳心性本淨說,而且給予各自獨特立場
的詮釋。例如般若系統,就從其基本教義「空」的立場來解說自性清
淨心。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學:不念是菩薩心,所以者
      何?是心非心(acitta),心相本淨故。」(裕126)

引文中把心性清淨解釋為「非(無)心」。「非心」義心空、心不可
得、超越有無。所以在舍利弗問到「是心為有心非心性不(此心是否
存在)?」時,須菩提答道:「非心性中,有性無性既不可得,如何
可問是心為有心非心性不?」(裕127) 換言之,如果「非心」是心性
清淨,那此「非心」(即自性清淨心)是否存在?須菩提的回答是「
非心性」(acittata)中,「有性」、「無性」皆不可得,如何能問「
非心」的心是否存在呢?舍利弗又追問:

      「何等名為心非心性(非心性是什麼)?」善現(須菩提)答
      言:「於一切法無變異、無分別,是名非心。」(裕128)

依般若空義,「心」固然不可得,「非心」亦不可得。如此推論,則
自性清淨心亦不可得,非有非無。般若法門中一切法「本性空」,而
就此基礎上言「本性淨」。這正是《大智度論》所說的「畢竟空即是
畢竟清淨。」(裕129) 因此,般若經論在解釋心性本淨時,雖說心清
淨,但一再強眨谋拘钥铡H纭洞笾嵌日摗氛f:

      「心中實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滅,常是淨相。客塵煩惱
      相著故,名為不淨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
      心本無有實法。」 (裕130)

般若法門之把心視為自性清淨,乃建立於其自性空上。這種說法當然
符合般若教理,但還是不全符合真常系的觀點。真常系的自性清淨心
含「空」與「不空」兩個層面。清淨心性固然可說「空」於煩惱,但
它的清淨莊嚴功德是不空的。再者,《大智度論》說:「以人畏空,
故言清淨」(裕131) ,視心清淨說為方便說,這也與真常說的根本意
趣相左。

    除了《般若經》之外,《大集經》也是特別討論到自性清淨心的
經集(裕132) ,因此《寶性論》引用不少。例如:《寶性論》在論及
如來藏能如實知自性清淨心,如無價摩尼珠淨善光明,雖墮泥中經千
年,出泥清洗後,乃不失本清淨無垢體。《海慧菩薩品》接著說: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如實知見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光明淨心
      ,而為客塵煩惱所染。大海慧!諸菩薩善生如是心,彼諸煩惱
      不染眾生自性淨心,是諸煩惱客塵虛妄分別心起,而彼諸菩薩
      復生是心,我今畢竟令諸眾生遠離客塵煩惱垢,為之說法。」
      (裕133)

此段經文中的「自性清淨客塵煩惱」說,是承續《阿含經》的說法,
不過,此處更加強眨膶嵺‘意義。菩薩不但自己如實知見自性清淨
,而「煩惱無體虛妄分別而有」,並且更進一步以之教化引導眾生。
可見如來藏說已漸漸將對義理的證悟轉化成實邸膭恿ΑO铝械馁薯
更清楚地表達這意向:

      「眾生本來清淨心,了之此說名為慈。」(裕134)
      「一切諸法本性淨,是故修集於慈悲。」(裕135)

由此可見,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應可視為修證的潛能(potential) 和動
力,而不是實在一元論(monism)。

    《虛空藏菩薩所問經》是《寶性論》廣引的一部經。其自性清淨
論的特點在於以虛空為喻,表顯本性淨和煩惱空,如《經》說:

      「一切眾生心本性,清淨無穢如虛空,
        凡夫不知心性故,說客煩惱之所染。」(裕136)
      「凡夫者是緣生法,譬如染纈或處受色或處不受,有情心行亦
      復如是。…善男子,夫煩惱者無有方所,亦無住處,復無積聚
      ,從不如理作意和合而生。若如理觀察是雜染性則為清淨。」(裕137)

正因為心性和煩惱洠в薪^對不變的自性存在,故眾生可轉雜染為清淨
。《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中,佛陀甚至授記惡魔波旬(Mara)當證無上
菩提,就是基於此理論基礎。這種法門經中稱之為「自性清淨光明門
」(prakrtivisuddhi mukham dharmalokamukham) 。《經》說:

      「清淨心不為客塵煩惱所染。所有非如理作意業煩惱蘊處界等
      ,一切皆是因緣和合故有,因緣若闕則不生起。彼清淨性無有
      因緣,亦無和合,亦不生滅,如虛空性。非如理作意如風,業
      煩惱如水,蘊處界如地,由是一切諸法無有堅牢,根本無住本
      來清淨。善男子,是名自性清淨法光明門。菩薩由證此法門故
      ,不為一切諸煩惱垢之所染污……則超魔境。」 (裕138)

    這段經文是佛陀應天人所問如何「超魔境」,而說的「自性清淨
法光明門」。要證入此法門,首先要瞭解「清淨心不為客塵煩惱所染
」。此說法剛好與《阿含經》及其他大乘經典所說「自性清淨客塵所
染」相反。其實,兩種說法並非不同,只是前者是從煩惱的空性而言
。一切「非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 的煩惱,蘊處界都是無
自性,因緣和合的存在。引文中將蘊處界喻如地,煩惱如水,非如理
作意為風,而「大地依水而住,大水依風而住,大風依空而住,虛空
無所依住」(裕139) 因此,「一切諸法無有根本,都無所住,以假言
說故,言有而無實。」《虛空藏菩薩品》以虛空為喻,並以四界(地
、水、風、空)相互為依說明煩惱等諸法之無所住、有言無實,而結
論是「一切諸法性常淨。」總之,「自性清淨客塵所染」是針對清淨
自性的染污表「相」而言,而「清淨心不為客塵煩惱所染」是針對清
淨自性的本「性」而言。下面的偈頌很清楚地說明此義:

      「一切眾生心本性,清淨無穢如虛空。
        凡夫不知心性故,說客煩惱之所染。
        若諸煩惱能污心,終不可淨如垢穢。
        諸客煩惱障覆故,說言凡夫心不淨。」(裕140)

凡夫不知心的本性清淨如虛空,以為被煩惱所染污。若果真煩惱能污
心,就不能說心的本性淨,而且難於再回復清淨。然而,現實告訴我
們,眾生還是煩惱不斷,這是因為清淨心被「煩惱障覆」(不是本伲
上被污染),所以說「凡夫心不淨」如同明鏡被塵沙所覆蓋,而不會
被污染一樣。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所謂煩惱染污清淨本性是物理
作用,而不是化學作用。因此,「自性清淨客塵所染」,強眨氖恰
相染」,而「清淨心不為客塵煩惱所染」強眨氖恰感詼Q」。二說合
起來就是指現實世界中眾生的「性淨相染」。從以上的討論可見《阿
含經》的心性說只素樸地做了「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的前睿叫荆
並未在理論上深入說明本性淨與煩惱的關係,而《大集經》進一步探
討了兩者之意義和關係。《寶性論》因此廣引《大集經》的心性論。

    《寶性論》的心性清淨說,依據阿含和初期大乘心性論的基礎而
發展。其著重的問睿c在於清淨心的「自性」和「清淨」意義的詮釋
。首先,《寶性論》把自性清淨心的「自性」與「法性」、「法界」
、「法身「、「如來藏」都視為同義詞。它引《勝鬘經》說:

      「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
      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裕141)

因為自性清淨心與如來藏、法身等意義相同,由此引申其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