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文教分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如此。 



                             小九九的由来 



     “九九乘法歌诀”,又称为“小九九”。现在学生学的“小九九”口诀, 

是从“一一如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 

 “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 

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十三、十四世纪的时候,才倒过 

来像现在这样“一如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 

 《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 

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九九乘 

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普通话名称的由来 



     “普通话”这个名称,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 

出的。他在192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 

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 

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普通 

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有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蓝 


… Page 5…

青”比喻不纯粹)。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后来, 

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国语。 

     “国语”名称行不通。瞿秋白就反对过。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汉 

字改革工作,不仅使“普通话”有了严格的内涵与规范 (即北京语音为标准 

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 

族共同语),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用“正”字记数的由来 



    每逢选举时,投票表决的现场监票、唱票和记票人,常用“正”字记票 

数,以此排出醒目的先后顺序。这个简便易懂的办法是由戏院记“水牌帐” 

演变而来。 

    清末民初,上海戏院俗称茶园。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那时剧院还没有 

门票,由“案目”(服务员)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每领满5位入座,同事 

便在大水牌 (类似黑板)上写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稍后由案 

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帐时,准确无差错。就这样,在以后的许多场 

合就用“正”字来计数了。 



                          “捉刀”一词的由来 



    世称代人作文为“捉刀”,其源出于这样一则故事。 

    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 

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 

瑛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 

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道:“魏 

王俊美,而丰采高雅,但榻侧捉 (握、提的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 

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曹操听了汇报,派人赶去将使者杀了。 

    后来,人们便称代替别人做事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 

如“捉刀代笔”。 



                            中国速记的由来 



    中国速记诞生于100年之前。当时,因议会的议事内容需要详尽记录, 

繁体汉字无能为力,使清政府大伤脑筋。于是通过日本驻华使馆,聘请熊健 

崎一郎来华担任速记教授,不料熊健崎一郎因故未能应邀。依赖外人此路不 

通,只好遍寻国内,发现北京翻译学院学生蔡玮能用简单符号做课堂笔记。 

再访,才得知原是其父蔡锡勇所传。至此,清廷方知国内早有速记人才。 

    蔡锡勇是福建龙溪人,曾出使美国、日本等国,担任参赞职务。在外工 

作期间,他留心考察外国文化,感到外国人使用拼音文字,且还在研究运用 

速记提高记录速度,既节省时间,又增进效益。而中国汉字笔画繁多,书写 

缓慢,更应有一种速记来作为辅助工具。回国以后,他参照美国凌士礼 (译 


… Page 6…

音)速记,结合我国“音韵学”,写成《传音快字》一书,于1896年秋(清 

光绪二十二年)在武昌出版。初版石印仅印6册。这本专著,是早期几何体 

系的汉语拼音速记。拼写方法是以八方面弧及斜、正、轻、重等笔画,分24 

声,以小弧、小画、小点为32韵。合声韵以切一音,合两笔以成一字,以北 

京音为标准。此书的发表,既是我国拼音文字方案中“速记派”的创始,又 

是我国最早的速记术诞生的标志。 



                          书山、学海的由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句精辟的治学格言。何以称 

 “书山、学海”?溯其源,“学海”一词始见于汉杨雄《法言·学行》:“百 

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百川因为奔流不息,所以 

才能达到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所以永远成不了高山。比喻为学要勤奋, 

方能有成。后常用“学海”比喻知识的博大精深。宋咸淳年间,有一名叫左 

圭的学者,将唐宋名家的野史杂说,汇集成一部《百川学海》。清朝时,有 

一学者曹溶又将历代名家的零篇散帙,汇集为一部《学海类篇》。 



                               公文的由来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其中大量篇幅是“上古典谟训诰之文”, 

即公文。书中有会议记录、战争讨伐、动员令、刑律条例及各种文告。有些 

篇章写得相当精彩而凝炼,堪称上古公文的范例。例如《皋陶谟》就是舜、 

禹、皋陶开会的一次会议纪要。《甘誓》、《牧誓》是战争动员和讨伐令。 

 《酒诰》是戒酒的指示。《尚书》以后,就要数秦初李斯的《谏逐客书》了。 

这些古公文,至今仍闪烁着深刻的哲理和文采。 



                               六艺的由来 



     “六艺”有两种含义。 

    其一,指礼 (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 

字)、数 (算术)六种本领。这是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六艺见 

于《周礼》:“保氏掌谏五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子六艺:一曰五艺,二 

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二,指 《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 

书。见于孔子集语。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的地位抬得很高,因此上 

述六部书在当时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合称“六经”。所以“六艺”这个概念, 

在汉代以后多指儒家的“六经”。 



                               古碑的由来 


… Page 7…

    碑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就在石上、崖壁 

上刻划符号用以记事,这就是碑的起源。 

    我国各个朝代碑的用途、名称、形状不尽相同。商周时期,人们通常在 

宫殿庙宇门前,竖起一块稍加雕琢的长条石,用它来识日影,辨阴阳,这是 

我国最早的石碑。当时除了这种石碑之外,还有一种专为引棺下圹用的石碑。 

碑的正中凿有一孔,为放辘轳用。碑在商周时期只不过是人们日常活动中常 

用的一种石刻器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五次出巡全国。他每到一处,几乎都要立石刻字, 

以记载自己统一四海的功德。这种碑当时叫“刻石”,没有固定的形状,但 

秦始皇却开创了碑上刻字的先例。 



                          春联与桃符的由来 



    据 《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新年到来之时,命 

学士们“题桃符”,他认为学士们题得不大好,就自己在桃符上写了“新年 

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但春联和桃符却不能混为一谈。 

    桃符的出现早于春联。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 

宽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 

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题桃符”。到唐五代时期,便演变成写对 

偶、警譬之句,可以说桃符不过是被春联“附”了体。 

    联语真正称之为“春联”,始于明代。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 

一书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 

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出观。”朱元璋还亲自题了一联:“国朝谋 

略无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送给学士陶安。 

    同时,桃符还有其自身的演变,这就是门神画。春联贴在左右门框上, 

门神贴两扇门扉上。门神除了前面提到的神荼、郁垒之外,到了唐代又多了 

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灯谜的由来 



    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游说 

之士为了劝说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 

启发。这种“隐藏”的话语就是灯谜的雏形。当时叫做“庾词”(庾是隐藏 

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 

 “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文心雕龙·谐 

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老虎的难以射 

中,来形容谜的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字作谜面的 

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 



                               书院的由来 


… Page 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地方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书院源于唐, 

是在私人讲学的基础上,由官方提倡、赞助发展而成。唐玄宗在长安设丽正 

书院,集贤书院。“书院”一词即源于此。在民间,有不少私人创建书院, 

作为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如四川的张九宗书院,湖南的石鼓书院。 

有的书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