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人须谨记,存活力系争取时间进行攻击不可或缺之要素。批评人士谈论到水面舰的缺点时,忽略了这点。其中认识不深的人士认为,昂贵的军舰应能在作战中永远屹立不摇;见多识广之士则认为大型军舰不值得投注如此庞大经费,如未来有更好之装备能投射更优势的兵力时,则渠等所言实属正确。  
  如欲了解相关讨论,须了解舰队战术人与如何看待防御兵力。防御系统之集体行动类似一过滤器(并非一面墙或马其诺防线),可以吸引某些数量之飞机与飞弹。如计画顺利,每艘军舰皆可承受攻击,俾使战舰在干扰因素减少的情况下遂行攻势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之防空武器击落若干来袭飞机,同时运用火网干扰与他飞机。现代之软、硬杀防御功能亦然,在某个时刻,防御一方会承受高密度攻击。如攻击密度高且协调周密,防空系统在某个时刻会达到防御饱和点,大部分的飞弹与飞机在饱和点后会穿越防空网。现代密集之飞机与飞弹攻击旨在超越防御饱和点。  
  另有两项趋势值得注意。第一是战术无人地带(tactical no man's land)的增加,此一区域系双方军队无法在此运用其主力部队,而哨戒载具(飞机、潜舰、小型水面飞弹舰艇)则在此会有猛烈的小型战斗,俾创造敌人弱点或搜集情报。这块无人地带存在的原因在于防御需要空间。就传统战争而言,战斗空间旨在取得回应攻击的时间。但在飞弹作战时,没有任何防御方式能足以因应,而空间之需求旨在远离敌人可及范围,或使敌人难以瞄准移动中之军舰。较小之无人地带早已存在,以往的白昼水面作战距离不会少于2;000码:任何行动接近这个距离时,容易失败。两军战斗不会在距离10;000码时发生,这个距离系驱逐舰埋伏所在。航空母舰希望与其他战舰维持100浬之距离,避免误判或一个逆风就使自己处于敌军射程内,只要15分钟战果立见分晓。英国光荣号(Glorious)军舰发现了这点;栗田(Kurita)如果不过度紧张,并维持其绝对优势之水面舰队于原处,许多美海军位于菲律宾沙玛岛(Samar)外海之小型航母则可能陷入雷伊泰湾海战。  
  第二点系在港舰艇遭袭机会增加。对优势或劣势海军而言,港口向来是安全处所。尽管少有港口能提供完全免于攻击的环境,但海军实力较弱的国家认为,舰队留驻港内安全性较高。但这种情形已改观,港口安全性降低。珍珠港即为此一转变之象征,另有其他数件较不为人知之攻击港口事件。1940年11月11日,几架由英舰辉煌号(Illustrious)起飞之鱼雷机,偷袭意大利大兰多港(Taranto)内受到严密防护的舰队,使意大利六艘战舰中,三艘受到重创,无法执行任务长达六个月,另有一艘被击毁,意大利舰队仓皇逃至那不勒斯(Naples) ' 原注:Roskill(1960),pp。110…14。 ' 。1943年11月薛尔曼将军(Sherman)之航空母舰攻击拉布尔后,日本海军大为震惊,迅速撤退至特鲁克岛(Truk)。不久后,亦即1944年,航母突破了特鲁克岛的防御,由于日海军无力反击,加上美军战力强大,能集中庞大空中武力打击任何岛屿,日军只好退守至西太平洋。半世纪后的今天,舰艇在海上比在港内安全。  

 
侦搜  
  侦搜之目的在于将目标置于武器射程内予以瞄准。侦搜作为系搜集与回报情报。侦搜发展之主要趋势在于搜寻能力以及侦察、监测与情报搜集范围之扩大。其理由显而易见:长程武器有此需求。较不显著的理由为,武器可向任何方向发射,侦搜作业之因应并不容易。图7…1至7…5显示的是火力。现在吾人将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飞机之侦察作业,其搜索区域如图7…6所示,为扇形区域。将敌人攻击距离增加两倍时,其搜索范围将增加四倍。阻栅搜索(barrier search)——一种侦搜线——可涵盖搜索范围之周边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发明,用以侦测航母前方之折线屏卫(bent…line screen)即为一例。然侦搜线仍无法满足战术指挥官之需求,因为侦搜线容易为敌所穿透:潜舰可潜航接近并发射飞弹,只要在飞弹射程内,这项威胁会在任何方向出现。另外,搜索永远无法不间断地持续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夜间无法进行侦察作业,故日军或美军负责战术支援之侦察或巡逻机于清晨出发时,对敌军所在毫无概念。  
  
图7…6 搜索范围说明  
  现今大多数指挥官会追踪任何可能产生威胁之舰船或飞机。当武器射程增加时,搜索范围增加为武器射程之平方,这种范围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已为其侦察能力之极限,美军水面侦测能力亦受到挑战,问题不在于发现目标,而是在于如何辨别目标是否为敌目标,有无威胁性;在杂波密布的滨海水域,这个问题更为严重。  
  另有一项发展会影响侦搜。首先让吾人回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大舰队(Grand Fleet)使用之侦搜线。其重点并不在于舰炮射程,而是将讯号透过无线电转发给舰队司令杰立可(Jellicoe; ' 译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英国舰队赢得日德兰战役 ' )所需时间,再加上二十分钟,俾利舰队在敌军进入射程之前,能从巡弋队形转变为战斗队形。如前所述,作战时空等于反应时间。当今飞弹的速度已达两倍音速甚或更快,反应时间短,故侦搜线须将飞弹射程与吾人因应飞机、舰船与潜舰所需时间纳入考量。某些权威人士用三层同心圆或扇形说明这个问题:最内层为管制区,此范围内之敌军务须摧毁;中间为影响或竞争区(region of influence or competition),类似前述之无人地带;最外层系利害区(region of interest),这个区域内之敌人,吾人须准备因应。内层之侦搜作业重点为取得瞄准资料;中间层为追踪;最外层为侦测。武器射程与速度的增加所产生之效应,不仅增加了武器可发射之范围,亦扩大战场范围,涵盖了整个侦搜区域以及初期运动所需之范围。  
  战场垂直空间亦已增加:深度更深,高度更高,以致使得战术人员须思考更复杂之事物,同时处理三种作战,而每一种作战皆有各种射程不同之武器、限制因素与侦搜能力需求。弹道飞弹无法转向,鱼雷有水阻问题,空对空飞弹则有G力限制。指挥官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将战术决策与三个作战空间结合。潜舰自然是以鱼雷攻击水面舰,但当潜舰或水面舰发射飞弹时,状况转为空中威胁。战术指挥官并非同时玩三盘棋,而是一盘棋在三个棋盘上玩,棋子可能从这个棋盘跳至另一棋盘。  
  作战空间已延向第四个行动的空间——太空。就战术言之,地面与空中不同,而空中与太空亦不同。无人知晓太空战术与战斗将如何发展,但吾人可确定,太空作战势将发生。邓尼根(James Dunnigan)在其「如何作战」(How to Make War)一书中写道:「空中行动以情报搜集为中心;以往如此,如今亦然。」 ' 原注:Dunnigan,p。98。身为优良兵棋推演创始人以及不良战术的批评家,邓尼根堪称当代之佛列德·甄(Fred T。Jane,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与普拉特(FIetcher Pratt,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如邓尼根之研究与甄和普拉特水准相当,则其所言之75%皆为正确,还不算坏。 ' 飞机初期之战时角色为侦搜。由于飞机在这方面表现极为出色,从而产生反侦搜系统——驱逐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其他功能与侦搜相较微不足道。这种情形亦将发生于太空领域。太空卫星对地面监测极为重要,其侦搜能力无与伦比。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防空炮火般,地面发射之反卫星系统并非最佳之反制系统,而目前之掩蔽与欺敌措施亦然。正如同侦搜所衍生之结果般,太空中之「驱逐」系统亦将产生,俾摧毁监测卫星。太空炸弹未来亦将随之问世。吾人可从过去的经验得知,则未来将会有一个杜黑(Giulio Douhet)预言,地面战斗将因太空战略轰炸机的问世而结束;在廿一世纪时,则会有另一个米契尔(Billy Mitchell)预测,战舰将遭太空火力之攻击。  

 
反侦搜  
  在大炮问世之前,海上的唯一掩护是炮火烟幕或偶而发生的雾气。大炮时代来临后,闪躲武器被视为作战之重要作为。水面舰闪避或延迟敌火力之主要方式为烟幕屏卫、跟随敌齐放火力落点(chasing salvo)、或搜寻鱼雷尾迹 ' 原注:跟随敌齐放火力落点之理念如后:敌如发现落点过近,下一轮齐放时将增加射程,我军如接近原落点处,则敌下一轮齐放射程将过远。 ' 。这些作为系反瞄准措施,增加敌人投射武器之困难度。  
  武器威力与射程日增,闪避火力的方式减少,故重点置于降低敌侦搜效能。由于武器射程增加,侦搜距离亦增加,反侦搜方可能成真。掩蔽、欺敌与闪避等反侦搜作为旨在限制敌侦测、追踪与瞄准。 ' 原注:其他辞汇包括:匿踪以产生掩护,失真与假情报以达成欺敌,以干扰或诱标混淆敌人俾达到闪避效果。掩蔽能防止敌侦知我军所在;欺敌将使敌军误判我军所在,将其火力引至他处;闪避则是摧毁或延迟敌攻击。卡柏斯(Ervin Kapos)喜欢用C与D分别代表干扰(confusion)与过滤(dilution)。美陆军将掩蔽定义为防护,故其单兵掩蔽方式系挖掘散兵坑或躲避于岩石后方。 '  
  潜舰以潜航躲避侦测与攻击。航母特遣部队指挥官则极力避免被侦测,并先发攻击敌航母。史普鲁恩斯(Spruance)认为日军将采包围策略,决定防卫塞班与关岛海滩。日军运用天候作为掩护,并利用夜间以高速航母攻击机场。陆基飞机胜于航母,但基地却固定不变。  
  雷达系优异之侦搜系统,但被动侦测雷达侦测距离较远,对战术极为重要。雷达反制措施能提供预警,但无法提供反制敌瞄准之资料。德国U型潜舰如欲躲避英国飞机,被动侦测已足够。对所罗门群岛之日军而言,早期预警相当重要,但无法提供武力投射所需之瞄准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通信反制措施之重要性与搜索和瞄准不相上下。无线电定向仪与破码解密技术能找出敌人位置,利于集中攻击。另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例子说明密码分析之重要性。1941年时,德国水面突击舰、商用突击舰及绵密网络之补给舰与加油舰位置,因舰船间通信被破译而暴露,继而被歼灭。 ' 原注:Bessly,pp。g1…97;Hughes and Costello,pp。153…55 '  
  搜索与通信反制措施自然会导致反反制措施的产生。在艾斯比蓝角(Cape Esperance)史考特(Scott)为防范敌人有所警觉而关闭雷达,但在战术上付出重大代价。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整个通信架构植基于一项理论:你说话时,敌人在听。故在大战期间众皆认为,明语会使敌人了解内容,密语则使敌人心生警觉,虽可能泄漏我方位置,但起码敌无法侦知我方意图。但如今吾人已知,密语的风险不仅如此。另外,当速度与精确度至关紧要时,加密与解密所需时间、传送时之错误与误解等因素均会大幅影响指挥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六个月,美军战术人员因低估通信安全而造成干扰与消耗等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